治療方法:補中益氣東加減;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 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 遇寒則噴嚏頻頻者, 可酌加防風、桂枝等。
證候表現:鼻塞, 鼻癢, 清涕連連, 噴嚏突發, 面色萎黃無華, 消瘦, 食少納呆, 腹脹便溏, 四肢倦怠乏力, 少氣懶言, 舌淡胖, 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弱無力。 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 粘膜淡白, 或灰白, 有水樣分泌物。
病因病機:脾氣虛弱, 化生不足, 鼻竅失養, 風寒、異氣乘虛而襲, 正氣格邪外出, 則鼻癢、噴嚏頻頻;脾氣虛弱, 水濕不運, 停聚鼻竅, 故鼻塞、清涕連連、下鼻甲腫大、粘膜淡白;脾胃虛弱,
治則治法:益氣健脾, 升陽通竅。
處方:補中益氣湯。
方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 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 遇寒則噴嚏頻頻者, 可酌加防風、桂枝等。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六節鼻鼽(章)
原文:脾氣虛弱, 清陽不升主證;鼻塞, 鼻癢, 清涕連連, 噴嚏突發, 面色萎黃無華, 消瘦, 食少納呆, 腹脹便溏, 四肢倦怠乏力, 少氣懶言, 舌淡胖, 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弱無力。 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 粘膜淡白, 或灰白, 有水樣分泌物。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 化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