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醫學
1、保守治療
鎮靜劑:鹽酸異丙嗪25mg, 肌注或口服, 每日1~2次.安定片25mg口服, 或10mg肌注, 每日1~2次。
減輕迷路積水:限制食鹽攝入, 低鹽飲食, 每日鹽攝入量在4g以下;利尿劑使用:雙氫克尿塞12.5mg~25mg, 每日1~2次;氨苯蝶啶50mg~100mg, 每日3次。 兩藥合用劑量減半, 可避免高、低血鉀症;50%葡萄糖液, 每次1ml/kg, 靜脈推注, 每日1~2次;血管擴張劑:654—210mg, 肌注或靜脈推注, 每日1~2次;密環片0.25~1.25g, 每日3次;葛根片每次1~3片, 每日3次, 或葛根酮100mg, 肌注, 每日2次;腦益嗪25mg, 每日3次。
減低血液粘稠度:丹參16~18g, 加入5%葡萄糖250ml靜滴, 每日1次。
自主神經調節藥:利多卡因1mg/kg, 加入25%葡萄糖液20ml靜脈推注。 推速6mg/分鐘, 持續8分鐘以上推完;卡馬西平100mg,
鼓室內耳毒性藥物的應用:鏈黴素或慶大黴素鼓室內注射。
2、手術治療:適用於正規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 早期內耳功能良好者, 可考慮手術控制發作以保存聽力。 晚期病人聽力差仍有不能控制的眩暈發作者, 可施行控制眩暈而不考慮保存聽力的手術。
手術方法的選擇:聽力好, 行內淋巴囊減壓和引流術;聽力損失嚴重者, 行迷路切除術;青年人可行前庭神經切斷術。
手術療效評定標準:目前均採用AAOO標準來衡量手術效果。 共分4類:
旋轉性眩暈消失, 聽力提高到應用水準。
旋轉性眩暈消失, 聽力無改變, 或提高但未達到應用水準。
旋轉性眩暈消失,
不能控制旋轉性眩暈。
聽力評定標準:
聽力提高達應用水準, 語言頻率(SRT)<30dB, 語言識別率80%以上。
聽力提高但未達應用水準, 提高15dB或語言識別率15%, 但SRT>30dB。
聽力無變化, 語言頻率純音和語言識別率均提高<15%。
聽力減退, 純音聽力減退15dB, 語言識別減退15%。
梅尼埃病的治療, 以內科治療為主, 絕大多數病人能控制眩暈發作或治癒。 只有那些經長時間保守治療失敗者方可採用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首選內淋巴囊切開引流術。 對於那些聽力已喪失, 眩暈仍不能控制者, 才考慮破壞性手術。
二、中醫學
1、治療原則:髓海不足型宜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上氣不足型宜補益氣血, 健脾安神。 寒水上泛型宜溫腎壯陽, 散寒利水。 肝陽上擾型宜平肝息風,
2、治療方法
髓海不足型:用枸杞15g, 菊花10g, 熟地30g, 白芍15g, 茯苓15g, 澤瀉15g, 丹皮10g, 山茱萸10g, 山藥20g, 石決明15g, 首烏15g, 牡蠣15g, 鹿膠10g。 水煎, 分3次服。
上氣不足型:用黨參20g, 黃芪20g, 當歸15g, 龍眼肉10g, 酸棗仁10g, 茯苓15g, 白術10g, 首烏15g, 熟地30g, 白芍15g, 陳皮5g。 水煎, 每日1劑, 分3次服。
寒水上泛型:用附子10g(先煎), 生薑10g, 茯苓20g, 白術10g, 川椒5g, 細辛3g, 桂枝10g, 巴戟天10g。 水煎, 每日1劑, 分3次服。
肝陽上擾型:用天麻10g, 鉤藤15g(後下), 石決明20g, 牛膝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黃芩10g, 山梔10g, 龍骨10g, 牡蠣15g, 丹皮10g。 水煎, 每日1劑, 分4次服。
痰濁中阻型:用茯苓15g, 白術10g, 天麻10g, 法半夏10g, 澤瀉15g, 黃芩10g, 竹茹5g, 枳實10g, 厚樸10g。 水煎, 每日1劑, 分4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