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冷、熱、酸、甜等刺激時牙痛發作或加重,自我按摩可在疼痛時操作。 面部按摩時,用力可逐漸加重至有酸脹感竄至痛處為佳,以按摩患側面部為主。 肢體按摩可取雙側穴位。 平時還應注意口腔衛生。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進行穴位按摩止牙痛。
牙痛患者坐位或站位,全身放鬆,雙眼平視微閉,呼吸調勻,靜息1~2分鐘。
1、指掐合穀穴
用拇指指尖,按於對側合谷穴,其餘四指置於掌心。 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掐壓0.5~l分鐘。
功效:疏風解表,活絡鎮痛。
2、按揉下關穴
用雙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於同側面部下關穴,適當用力按揉0.5~l分鐘。
功效:疏風清熱,解痙止痛。
3、按壓頰車穴
用雙手拇指指腹,放於同側面部頰車穴,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按壓0.5~l分鐘。
功效:解痙止痛,活血消腫。
4、按揉風池穴
用雙手拇指指尖,分別放在同側風池穴,其餘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按揉0.5~l分鐘。
功效:祛風散寒,提神醒腦。
5、指掐少海穴
用拇指指尖,放在對側少海穴,適當用力掐0.5~1分鐘。
功效: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6、按揉陽溪穴
用拇指指腹,放在對側陽溪穴,適當用力掐0.5~l分鐘。
功效:通腑瀉熱,清熱止痛。
7、掐牙痛穴
用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牙痛穴,適當用力掐0.5~1分鐘。
功效:活血止痛,通絡解痙。
8、揉按面頰部
用雙手掌掌心,分別放在同側面頰部,適當用力揉按0.5~l分鐘,以面頰部發熱為佳。
功效:活絡散寒,緩痙止痛。
9、推行間穴
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行間穴,適當用力上下推動0.5~1分鐘。
功效:消腫止痛,通經活絡。
10、按迎香穴
如果上齒牙痛,則應指壓“迎香”穴道。 “迎香”穴位於鼻翼旁1釐米左右兩處,只手壓就會有疼痛感。 此穴位不僅對防止上齒牙痛有效,連鼻子不通也有效。 另外,上齒痛還可以按摩人中、下關、足三裡、內庭穴。
如果下齒牙痛,則左右手指相互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橈骨延伸,尋找一壓就有痛感之處。 另外,下齒痛還可以按摩手三裡、曲池穴。
這些穴位指壓時,都應一邊吐氣一邊按壓10秒鐘之久。 如此反復20次,上下齒的疼痛會立即減輕,治療下齒牙痛的指壓穴道法,置於上方的拇指可以左右相互更換。
1、清熱解毒類
如菊花、黃瓜、板藍根、番茄、竹筍、綠豆、豆腐、芹菜、荸薺、菱角、馬齒莧、金針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適用於各種實火症候。
2、苦寒制火類
如苦瓜、苦菜、厥菜、絲瓜、田螺、茄子、小米、蕎麥、兔肉、田雞等,可以寒涼之性化熱降火,多用於實火症。
3、利濕瀉火類
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麥、莧菜、甜瓜、赤小豆、黑魚、鴨肉、鯉魚、鯽魚、泥鰍、萵筍、綠豆芽、雞內金等,適用於各種實火症候。
4、攻下實火類
如大黃、知母、黃連、黃芩、香蕉、芹菜、馬鈴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蘿蔔等,適用于小便短黃、大便幹結、口幹口苦、腹脹納差等症候。
5、涼血斂血類
如蓮藕、梨、荸薺、生地、木耳、黃鱔、糯米、藕粉、薺菜、玉米須、芒果、鰻魚、竹葉、白茅根、馬齒莧等,可用於鼻衄、便血、尿血、牙齦出血等血熱妄行的情況。
6、甘溫除熱類
如黨參、白術、白菜、荔枝、栗子、大棗、胡桃仁、百合、黑芝麻、燕窩、蜂乳、高梁、茴香、刀豆、芥菜、櫻桃、石榴、烏梅等,適用於氣虛火旺的病況。
7、滋陰降火類
如甲魚、海帶、紫菜、海參、菠菜、豬血、豬肝、紅糖、烏雞、南瓜、蛤蜊、銀耳等,多用於陰虛火旺、五心煩熱、潮紅盜汗、夜不能寐等症。
8、補髒熄火類
如黑豆、山藥、花生、牛乳、薏仁、白木耳、鴿蛋、鵪鶉、雀肉、鱔魚、羊肉、狗肉、韭菜、桑椹等,適用於因臟腑虛弱、陽氣不舉所致的各種虛火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