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一種常見病, 多見於成人, 但是這種病目前醫學上還沒有給出比較明確的病因, 多數學者認為與鼻腔、鼻竇慢性炎症的刺激有關, 那麼現代西學和中醫學分別是如何進行診斷治療的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病理可分為水腫型、纖維型和混合型。
一、診斷
(一)現代醫學
1.進行性鼻塞可發生於一側或雙側鼻腔, 嗅覺減退, 伴有鼻竇炎者, 常有頭脹痛, 流涕等症狀。 伴有變態反應性鼻炎者, 常有陣發性噴嚏, 鼻癢, 流涕等症狀。 鼻息肉可單發或多發, 前者多來自鼻腔、上頜竇, 後者多來自篩竇。
2.鼻腔內可見單個或多個的灰白或淡紅色、表面光滑且半透明腫物, 如同新鮮荔枝肉狀。 有時帶蒂, 質軟, 不易出血。
3.單側纖維型及混合型鼻息肉, 或伴有感染偽膜形成者, 應注意與鼻腔腫瘤鑒別。 必要時活組織檢查。 嬰幼兒發生的一側性鼻頂部息肉, 應特別注意與鼻內腦膜—腦膨出相鑒別。
(二)中醫學
鼻息肉又名“鼻痔”。 本病多因肺經濕熱, 壅結鼻竅所致。 多由素嗜炙煿厚味, 致使濕熱內生, 上蒸於肺胃, 結滯鼻竅。 或因鼻竅長期受濕熱邪毒侵襲, 致肺經蘊熱, 失于宣暢, 濕熱邪濁漸積鼻竅, 留伏不散, 凝滯而成息肉。
1.辨證依據:鼻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大小不一,
2.臨床證型:臨床以濕熱壅滯多見, 故可不分型。 主要症狀為持續性鼻塞, 並有嗅覺減退, 鼻涕增多, 常有頭昏、頭痛。 可見鼻腔內一個或多個贅生物, 表面光滑, 色灰白或淡紅, 半透明, 觸之柔軟而不痛, 可移動。 若息肉較多較大, 可引起鼻外形的改變, 鼻樑變寬而膨大。
二、治療
(一)現代醫學
鼻息肉的治療, 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 由於與鼻變態反應或感染有關, 手術切除後常易復發。 對來自篩竇、上頜竇的多發性, 或復發性鼻息肉, 應進行篩竇、上頜竇根治術, 可減少復發。
(二)中醫學
1.治療原則:宜清肺宣氣, 瀉濕散結。
2.治療方法
(1)外治:①用明礬30g, 蓖麻7個, 鹽烏梅肉5個, 麝香50mg, 共搗為丸, 紗布裹塞鼻內息肉處。
(2)內治:用黃芩10g, 梔子10g, 石膏10g, 知母10g, 桑白皮10g, 辛夷花10g, 枇杷葉10g, 車前子10g, 澤瀉15g, 僵蠶10g, 紅花10g, 川芎10g, 白芷10g。 水煎, 每日1劑, 分3次服。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 我們知道鼻息肉的相關情況, 根據病史、症狀及檢查, 診斷並不困難, 所以患上此病症只要進行及時治療, 都是可以恢復健康的, 也不用過於擔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