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匱要略》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體現在哪些方面?

金匱要略》在《內經》、《難經》的理論指導下, 運用臟腑, 經絡、氣血、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以及外感、內傷等理論闡述了多種雜病的證治, 而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的理論依據。 除《臟腑經絡先後病》、《五臟風寒積聚病》作為篇名提出外, 這一理論依據, 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論述整體觀念

人體五臟之間、五臟與六腑之間、臟腑與經絡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 一髒有病會影響他髒, 在治病時要注意照顧整體。 本書一開頭就舉肝病為倒, 說明見到肝病要防止傳脾, 應當先調補脾臟。 這種整體觀念貫穿於全書的始終。

人體是統一的, 而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的不正常氣候常常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 但是, 只要“五臟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就能適應氣候變化, 抵禦外部侵襲。

說明發病情況

內傷雜病發於裡, 反缺臟腑的病變, 而在疾病過程中由於感受外邪, 往往又兼見經絡病變, 病情比較複雜, 治療肘必須分別先後, 這就是《臟腑經絡先後病》篇名的由來, 疾病的發展變化雖多, 但首先是病邪乘虛南經絡傳入臟腑。 病因必須通過臟腑經絡而發生作用, 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人體內部變化, 離開了臟腑經絡, 病因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劃分證候類型

本書按疾病分篇, 既重視辨病, 又注意辨證, 它是在辨病的基礎上辨證,

認為證候的產生, 是臟腑經絡發生病變的反應。 故在劃分證候類型時, 以臟腑經絡為中心。 例如中風病分在絡在經、入腑入髒, 在絡最輕, 在經較重, 入腑入髒, 則病勢深、病情重。 五臟風寒證分中風與中寒兩類, 有肺中風、肺中寒, 肝中風、肝中寒等等。 這種劃分證型的用意在於闡明五臟受邪後由內到外的一系列病理政變。 痰飲咳嗽病除分四飲外, 又分別提出水在心、水在肺, 水在脾、水在肝和水在腎。 水氣病在劃分證型上也有類似情形, 在風水、皮水等等證候外, 還有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等名稱。

此外, 病位不同, 病機相同的, 有肺癰與腸癰, 肝著與腎著。 病位相同, 而病機相異的有肺痿、肺癰、肺脹, 胃反, 胃實等等。

闡述病理

《金匱》闡述病理的基本形式是以臟腑經絡為主體,

結合氣血陰陽, 寒熱虛實, 邊敘脈症, 邊說機理, 以揭露人體內在矛盾。 如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指出虛寒性肺痿的病理是“肺中冷”。 《五臟風寒積聚病》篇論三焦病證說:“大腸有寒者多騖(鴨)瀦, 有熱者便腸垢”;論邪哭(無故悲傷哭泣)的病理是“血氣少”、“心氣虛”。 《血痺虛勞病》篇闡述虛勞挾瘀的病理是“經絡營衛氣傷, 內有幹血”等等。

論證脈象

脈象的變化, 反映氣血活動的變化, 而氣血產生於臟腑, 流動於經絡, 因此, 臟腑經絡病變必反映於脈。 《金匱》常通過脈象來闡明臟腑病變。 例如論肺痿肺癰時說:“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論消渴的中消證說:“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穀引食。 ”論黃疸的病理說:“寸口脈浮而緩”,

“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說明由於感受外邪, 導致脾濕蘊鬱化熱, 發為黃疸。

判斷預後

內傷疾病的根源在於內臟的變化, 其預後好壞也決定於臟腑本氣的虛實和病勢的趨陽。 所以本書以“入髒”“入腑”為判斷預後的重要依據, 有“唇口青、身冷, 為入髒即死”, “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即愈”之說。 由於五臟為陰, 主內, 六腑為陽, 主_外, “六腑氣絕於外”, “五臟氣絕於內”, 則變證叢生, 預後不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