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治未病”的意義是什麼?張仲景是怎樣論述虛實異治的?

一、治未病的意義

“上工治未病”是《金匱要略》開頭就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 “上工”是技術高明的醫生。 “治未病”是治療暫時尚未發生病變的臟腑。 所謂“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就是從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 舉例來說明內傷雜病的治療規律的。 這一論斷確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體是統一的整體, 某一臟腑有病, 可以影響其他臟腑。 因此, 在治療時必須照顧整體, 對那些暫時還沒有發生病變的臟腑給予適當的治療, 以防止疾病的傳變。 在這裡是用肝瘸為例來說明的, 因為肝臟有病最容易傳脾。

肝病患者往往先見頭昏、脅痛、肋脹, 胸悶、脈弦等症, 接著就會出現飲食減少、腹脹, 便溏、肢倦乏力、苔膩等脾胃症狀。 這些病情是經常可以遇到的。 現代臨床資料也表明, 肝炎病人大多數有消化障礙、食欲減退等症象。 所以, 在治肝的同時, 應當注意調補脾臟, 目的在於促使脾臟本氣充實, 功能正常, 不受肝病的影響。 如果不懂得臟腑相關的道理, 肝臟有病, 只知道治肝, 而不知道調補脾臟, 這種治療方法缺乏整體觀念, 看不到病情的發展, 就不可能很好地進行預防和治療。 這樣的醫生就叫做“中工”, 技術不算高明。

但是, 肝病傳脾, 只是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 其實, 在臨床上, 臟腑之間如脾與肺, 脾與胃,

肝與肺, 心與腎等等相互影響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就脾肺關係而言, 慢性咳嫩患者咳吐稀白痰, 伴有胸悶腹脹, 飲食不香, 舌苔白膩。 這是痰濕咳嗽。 但其根源卻在於脾虛, 即脾失健運, 生濕生痰上犯於肺而引起。 這種咳嗽就不是單純治肺所能解決, 必須著重健脾, 以消除生痰之源, 方能生效。 這就叫做照顧整體。

二、虛實異治的論述

虛證和實證是中醫內科的兩大門類, 治療內科雜病必須分清虛實。 仲景在闡明治來病之後, 指出治病當分虛實, 仍舉肝病為例;說明在肝病中, 肝虛證和肝實證治法各不相同。

1、肝虛證:所謂“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昧之藥調之”, 就是說, 無論是肝血虛或肝陰虛都應該用補益之法以助其恢復。

如肝陰虛病人, 症見頭暈目眩, 視力減退, 失眠多夢, 舌紅, 脈弦細而數等等, 臨床常用白芍、棗仁、五味子、由萸肉等酸昧藥和地黃、甘草、大棗、小麥等甘味藥來治療。 因為酸味藥物能樸益肝體, 甘味藥物能調補中焦。 特別是補中有助於肝虛的恢復, 前人把這個經驗叫做“培土可以榮木”。 此外, 滋補藥物如地黃、白芍、甘草之類, 經過炒、炙等方法製成焦苦, 可以減少其副作用, 從而達到既補肝又不妨礙脾胃的目的。 所以治療肝虛證“助用焦苦”, 也是經驗之談。 為了強調上述治法, 仲景又明確指出:“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

2、肝實證:無論是肝熱(火)或肝鬱, 都應該用瀉法以瀉其有餘。 肝實證同時又見脾虛, 自然要瀉肝補脾。 如胃氣虛弱,

肝氣橫逆的患者, 脅脹脘痛, 暖氣嘔吐, 伴有神疲力乏, 納呆, 在用旋複花、代赭石、半夏、生薑平肝降逆時, 應當配合黨參, 甘草等藥以健補脾胃。 即使是肝實而脾不虛, 治療上也應適當照顧。 如肝火上炎, 病人頭痛頭暈, 目赤口苦, 急躁易怒, 法當清肝瀉火。 但用龍膽草、框子、黃芩等藥物要注意用量不宜過大, 以免因瀉肝而損害脾胃。 經驗還證明, 肝鬱血虛之證, 容易影響脾胃機能, 所以用柴胡、當歸、白芍等藥疏肝養血時, 也要用白術, 茯苓、甘草等調理脾胃。

總之, 治療來病的臟腑, 照顧整體, 以防傳變, 是中醫治病的基本觀念。 而在治療中分清虛實, 或樸或瀉, 又是一項重要的原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