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耳廓及紮耳針治病

耳廓是由彈力纖維軟骨和韌帶所構成, 外表遮著皮膚, 形態凹凸不平, 凹面向前, 凸面向後, 左右對稱。 耳廓的深凹部稱耳甲, 通向外耳道。 耳廓的週邊捲曲向內者稱耳輪。 耳輪向下卷益漸漸消失稱耳尾輪。 再下接於柔軟的充滿脂肪組織的無軟骨的皮墜稱耳垂。 沿著耳輪向上, 捲曲進入耳甲者稱耳輪腳。 耳輪腳將耳甲分隔成上下兩部分, 上部稱耳甲艇, 下部稱耳甲腔。

耳輪的前面呈弓形突起的稱對耳轉。 對耳輪上方分又稱對耳輪上腳和下腳。 兩腳之間的凹面稱三角窩, 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則稱舟狀窩或稱耳舟。

耳甲腔前面, 即與外耳道開口處前面的瓣狀突起稱耳屏。 與耳屏相對, 即耳垂上方的游離突起稱對耳屏。 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切跡稱耳屏聞切跡。 耳屏上方的切跡稱屏上切跡或耳前切跡, 對耳屏上的切跡稱屏輪切跡。

穴位在耳豔上的分佈, 總的來講, 相當於一個倒立的胎兒圖形。 耳舟相當子上肢, 對耳輪上腳相當於下肢}對耳輪相當於軀幹, 對耳屏、耳垂相當於頭面部, 耳甲艇相當腹腔, 耳甲腔相當胸腔, 耳輪腳相當橫膈, 對耳屏和耳屏邊緣相當內分泌腺等。 耳穴排列的規律, 大致是軀體內位置較低的器官多相應于高的部位, 位置較高的器官多相應於低的部位, 即與身體的實際位置相顛倒。

至於紮耳針能否治病

古醫籍很早就有所論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麗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十二經脈的分佈, 足太陽的分支到耳上角, 足陽明上耳前;足少陽下耳後, 分支入耳中, 出耳前;手太陽入耳中, 手陽明的別絡入耳中, 手少陽聯於耳後, 出耳上角, 分支入耳中。 手、足三陽經都聯繫於耳, 明經則通過其它的別支(經別)合于陽經而和耳部相通, 如手厥陰的別支出耳後, 合于手少陽等, 在經絡系統中, 還有很多縱橫而細小的絡脈, 它起著很重要的聯絡作用, 如《素問·繆刺論》記載, 手足少陰、太崩, 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 通過經絡的聯繫, 內部病痛可以反應於外耳, 在其反應的部位加以針刺,
則能治療內部的病痛, 這就是紮耳針治療疾病的道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