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分五輪,
每輪都和一髒相應。
因此,
五臟有病,
必現於輪。
驗輪之病,
可以探求病因,
測知五臟的功能狀態,
以及對眼的影響,
並藉以推斷是一輪自病,
還是兩輪台病、並病,
其乘侮關係如何?因此,
作為一個中醫眼科醫生,
必須懂得五輪的辨證。
肉輪:部位在上下胞瞼,
在髒屬脾,
脾與胃相裹裡,
內輪痍患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1、胞瞼紅腫,
胞臉紅腫脹硬為脾胃積熱,
胞腫而無紅痛,
屬脾虛有濕,
瞼皮下有硬結如豆狀,
觸之不痛,
胞瞼皮色不變,
硬棱與皮膚也無粘連,
屬痰濕結聚,
胞瞼生瘡瘍,
為風熱毒邪客於脾經,
瘡瘍潰爛久不收日,
膿水清稀,
為氣血虛弱。
2、胞瞼赤爛或瞼弦赤爛流水,
多屬脾羥濕熱。
赤勝於爛者為熱重,
爛勝於赤者為濕重,
兼瘙癢者,
為挾有風邪;赤癢重而有痂皮者,
為血燥風盛。
3、胞瞼位置異常;上胞下垂,
舉睫無力,
多為中氣不足,
或先天發育不良;皮急緊小,
裡急外弛,
拳毛倒睫,
多為風粟椒瘡造成,
頻頻眨耳,
屬脾虛有風或不良習慣造成。
4、胞瞼灰黑或環目青黯,
名曰瞼靨,
或屬腎虛,
或為痰濕。
5、瞼舟艇粒:內瞼(瞼結膜面)顆粒累熏,
細小堅硬,
色紅如針尖大小,
稱為椒瘡,
屬脾經風熱,
內有瘀滯,
內臉生細小顆粒,
色黃而軟,
稱為風粟或粟瘡,
屜脾經濕熱。
血輪:部位在兩眥,
在髒屬心,
心與小腸相表裡,
所得之病多與心、小腸經功能失調有關。
1、兩眥白睛赤脈粗大、深紅,
為心經實火;赤脈細而稀疏,
為心經虛火。
2、眥都白腈生胬內,
色紅面赤,
羞明癢痛,
為心肺兩鍪風熱壅盛。
3、內眥角皮膚紅腫,
疼痛,
有牯稠膿汁自大眥汨竅流出,
為心經蘊積熱毒,
如局部皮膚不紅,
或有校高起,
指壓該處有稀薄膿液自淚竅流出,
多屬久病正虛。
4、迎風淚出或冷淚常流,
多屬精血不足。
氣輪:部位在白睛,
在髒屬肺,
肺和大腸相表裡,
故氣輪病變多與肺和大腑有關。
白睛與黑睛緊密相蓮,
得病後常相互影響。
1、白腈變色:白睛紅赤高突,
為肺經風熱壅盛,
白睛出血,
色鮮紅如胭脂,
呈片狀,
為肺經燥熱,
灼傷脈絡,
血溢絡外;白睛發贊,
為內蘊濕熱j白睛局部變成青蘭色,
或屬先天異常,
或屬痰濕為患,
也可能為火疳(鞏膜炎)的後遺症,
應當仔細分辨,
白睛顏色再紅,
奇癢難忍,
為肺經濕熱,
兼感風稚。
2、白睛赤脈,
赤脈粗大彎曲,
經久不愈,
屬熱鬱血滯,
赤脈秸琉色淡,
經久不愈,
屬肺經虛火,
黑睛周圍赤脈環繞,
色紫紅,
名日“拖輪紅”(角膜周圍充血),
疼痛拒按,
頭痛眶痛,
屬肝經風熱上攻,
拖輪紅赤不顯著,
有輕度頭疼眶痛,
眼睛千澀不爽k屬陰虛火旺,
虛火上炎。
3、白睛結節,
白睛下(鞏膜)生有局限性結節,
形圓微突,
紅紫疼痛,
推之不動,
為火毒內結,
名日“火疳”,
白睛上生有小泡,
狀椰粟米,
周圍繞以赤脈,
名日“金疳”,
屬肺經燥熱。
風輪:部位在黑瞎,
在髒屬肝,
肝與膽相表裡。
當肝膽功能失調時,
易發生黑睛生翳的疾患。
1、黑睛生翳,
翳色灰白,
邊界模糊不清,
或微顯突起,
或微凹陷,
多為新病,
屬肝經風熱;如翳色黃而乾燥,
或翳上如覆膿痰,
或如覆有凝固之動物油脂,
屬內熱熾盛;兼有黃液上沖的,
屬肝冒火盛,
生翳下陷,
久不平復,
白睛微赤,
屬胡虛火旺,
或屬氣陰兩傷,
翳色晦暗一片,
白睛枯瘁失去光澤,
入夜則視物不見,
屬疳積上目,
多為脾胃失健,
肝陰不足。
3、黑睛在正常情況下不應有赤脈,
如黑睛內生有許多細小赤脈(角膜血管翳),
屬肝熱瘀滯。
雲翳中如有赤脈伸入,
病情容易反復發作。
4、翳色白,
光滑如瓷,
或翳雖薄而色白,
白睛不紅赤者,
名為“宿翳”,
多不易退去,
翳薄而年齡較小者,
經治以後,
一般尚可退去,
如翳厚雖退也不能盡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