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深度解析竹鼠斷奶後容易發病的原因及措施

幼鼠斷奶後兩個月由於生活發生很大變化, 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期。 本文從發病原因、母源抗體變化規律和措施三個方面深入分析, 以期為廣大鼠友在幼鼠的飼養管理上提供參考。

一、發病原因

斷奶後由於鼠池變化, 溫度、濕度、氣流都會發生改變。 由於幼鼠皮下脂肪較薄, 體溫自我調節能力差, 環境溫度的降低對幼鼠的應激會較大。 同時, 斷奶後幼鼠轉到大池, 母仔間的天然聯繫被隔斷, 再加上不同窩的幼鼠混群, 這些變化都會引起幼鼠心理的極大恐懼和應激甚至引發疾病。

(一)營養因素

斷奶後幼鼠的採食方式由吸吮母乳變為採食飼料。

在幹物質的磨損作用下, 幼鼠的小腸黏膜萎縮、絨毛變短、隱窩加深。 蛋白的攝入也由原來的容易消化吸收的酪蛋白變為消化率較低的植物性蛋白(或者動物性蛋白), 容易導致腹瀉。

(二)免疫因素

新生仔鼠缺乏主動免疫的能力, 只能靠母乳提供的抗體和活性成分來獲得被動免疫。 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統要到三月齡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從幼鼠斷奶後到三月齡內, 一方面幼鼠無法繼續獲得母源抗體, 另一方面自身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建立, 極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三)消化因素

幼鼠消化功能能否充分發揮與消化道酶的活性密切相關。 仔鼠出生後從母乳中獲取營養物質,

消化道中的乳糖酶活性較高。 斷奶後, 幼鼠由吸吮乳汁變為採食固體飼料, 而相應的消化酶活性尚未提高, 從而導致幼鼠消化功能的下降。 四十日齡幼鼠斷奶後一周內, 各種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這也是斷奶後幼鼠的食欲下降的原因), 大部分酶的活性需要在斷奶兩周後才能恢復或者達到斷奶前水準, 而胰脂肪酶活性即使在斷奶兩周後仍難恢復。 另外, 採食固體飼料會對腸絨毛造成損傷, 也會影響幼鼠的消化吸收。

(四)生化指標變化

據動物學家研究, 動物在發生斷奶應激反應時, 血清中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的活性升高, 血清尿素氮水準升高, 血清球蛋白水準降低, 斷奶後腹瀉幼齡動物的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升高。

發生應激反應時, 糖皮質激素含量立即升高, 而糖皮質激素屬於免疫抑制類生化因數, 反過來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造成抵抗力下降, 從而引發疾病。

二、母源抗體變化規律

母源抗體對斷奶前的仔鼠有天然的保護作用, 然而, 斷奶後一到兩周母源抗體急劇下降直至消失, 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統和後天免疫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因而容易出現免疫空白期, 從而感染疾病。

三、措施

(一)飼料過渡

斷奶幼鼠目前主要採取緩慢過渡的方法來解決應激問題。 斷奶後保持原料、原窩不變, 逐漸過渡, 並適量添加抗生素、維生素, 以減少應激反應, 飼料要保持清潔, 防止黴變, 剩料及時清除。 保證日糧喂量均衡, 避免因突然大量進食而腹瀉。

(二)環境控制

斷奶幼鼠適宜的環境溫度應控制在15-30℃。 保持鼠池乾燥、清潔、空氣清新。

鼠池濕度過大會增加寒冷和炎熱對竹鼠的不良影響, 相對濕度以65%-75% 為宜。

每日必須清掃1次鼠池, 保持池內乾淨衛生。 同時每週消毒1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