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首劑反應。
即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種降壓藥物時, 由於機體一時不適應, 可能會產生心慌、暈厥等不良反應, 甚至感到服藥後症狀加重, 又叫首劑綜合征。 老年高血壓患者, 由於壓力反射不敏感, 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障礙, 更易出現首劑反應, 容易引起上述反應的藥物主要是呱唑嗪。 為此, 高血壓患者開始服用降壓藥物時劑量宜小, 一般主張是常用量的1/3, 之後逐漸增加至治療量。
2防看價吃藥。
有人在選用降壓藥物時, 片面認為藥價越貴降壓效果越好, 看價吃藥。 其實, 藥品的價格和效果不成正比,
3防擅自停藥。
高血壓患者一般需要終身服藥, 即使血壓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藥, 否則容易回到治療前的水準, 引起“停藥綜合征”或誘發更加嚴重的心、腦、腎併發症。 正確的做法是, 待血壓有效控制在正常水準後, 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的種類和劑量, 力爭用最少的藥量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4防主觀判斷。
有人體檢發現血壓高於正常值, 但自覺沒有什麼不適症狀, 也就不當回事。 事實上, 高血壓的程度與症狀並不成正比, 沒有症狀, 並不表明血壓不高。 所以說, 即使沒有頭暈、失眠等高血壓症狀, 如果發現血壓高於正常範圍, 也一定要上正規醫院檢查,
5防追求速效。
降壓講究的是平穩、有效, 尤其是平穩更為重要, 因為血壓的波動往往是引發卒中的誘因。 如一味地追求降壓效果, 而忽視血壓的平穩, 有可能導致心、腦、腎供血不足而產生嚴重後果。
6防多多益善。
有人錯誤地認為藥吃得越多, 血壓就會降得越快, 甚至自作主張增加劑量和增加降壓藥的種類, 其結果不僅不能達到良好的降壓效果, 反而會危及生命安全。
7防因噎廢食。
“是藥三分毒”, 降壓藥也同樣存在一些毒副作用。 如服用甲基多巴, 可出現嗜睡、眩暈、腹脹等不良反應。 有的患者在服用降壓藥過程中容易走向極端, 一旦遇到不良反應, 即對服藥降壓失去信心, 轉而停止服藥,
8防睡前服藥。
人的血壓在一天中, 午夜最低, 入睡後的血壓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 因而睡前服用降壓藥, 會導致血壓較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夜間血流量減少, 血流供應量不足, 容易引發缺血性腦血管病, 出現失眠、失明、偏癱等症狀, 所以高血壓患者切忌在臨睡前服藥, 以防夜間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