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

養生之道網導讀:

不知從何時起, 孩子學會了耍小聰明。 孩子的這些小聰明, 常常讓父母覺得可氣又可笑, 同時又憂心忡忡, 其實父母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 下面就來談談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

在一個父母俱樂部中, 有位年輕的媽媽講述了一個困擾:兩歲半的女兒學會了耍“小聰明”。 例如,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 孩子為了和媽媽多待一會, 不斷製造出各種不睡的理由, 要上廁所啦, 或者要整理玩具……面對女兒的“小聰明”, 媽媽不知如何是好。 她既擔心“揭穿陰謀”會讓孩子“難堪”, 又怕聽之任之孩子會變得“狡詐不誠實”。

媽媽問:“我可不可以告訴她, 不要耍小聰明?”

狡詐不誠實總被看作惡劣品質而遭人不恥, 在這個世界中, 媽媽已經見過足夠多的狡詐, 她擔心孩子會變成狡詐的人。 然而, 當媽媽以這樣的視角擔心孩子時, 卻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她把“成人的鞋”套在孩子腳上了。 其實, 孩子的“小聰明”並沒有成人的狡詐含意。 媽媽清楚孩子的意願, 如果能“穿上孩子的鞋”, 媽媽會看到:女兒的“小聰明”只是想溝通資訊而非欺詐瞞騙。

從一個想吃就吃、想哭就哭的孩子成長為具有豐富思想和獨立思考的人, 是一個漸進的複雜過程。 孩子充滿好奇地探索外部世界時, 也同樣充滿好奇地探索著自己的“社交方式”。 伴隨心智發展,

當孩子的直接要求屢遭拒絕後, 他們開始探索新的、更複雜的方式尋求滿足。 孩子的“小聰明”相對於“直接要求”已經是“高級手段”了, 雖然, 它在媽媽眼中仍顯得幼稚可笑。

然而, 父母完全不必揭穿這些幼稚可笑的“小聰明”, 更不要譏諷, 否則, 孩子以更高級和更複雜的方式探索世界的努力會被扼殺, 他們將有這樣的內心獨白:“媽媽嘲笑了我, 我最好不要再這樣做;因為媽媽不喜歡, 所以, 這樣做一定是壞的。 ”

聰明的父母會告訴耍“小聰明”的孩子, 你已經接受到了他/她隱喻的資訊, 從而説明孩子完成溝通的願望。 同時, 父母的智慧更在於欣賞和寬容孩子的“小聰明”, 孩子不會因此變成“陰謀家”, 相反, 這將滋養和支持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

欣賞孩子的“小聰明”本質上是欣賞孩子的成長, 使成長變得更加和諧自由。

要學會欣賞幼兒的小聰明

有一天午餐的時候, 大多數的幼兒都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飯菜。 這時候一個小朋友走過來對我說:“老師我吐出來了。 ”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你哪裡不舒服?” 他說:“我今天早飯、餐點都吃得很多, 飯飯菜菜再吃下去, 實在太飽了, 飽得我都吐了。 ”我又問:“你吐在哪裡了呀, 老師幫你打掃乾淨。 ”他回答到:“我吐在了自己的飯碗裡, 老師我把碗裡的飯菜一起倒掉好嗎?”我說:“那你去倒了吧!”他聽了後, 高高興興地把飯菜倒進了空的菜桶裡, 愉快地去玩了。

午睡之前, 我又關心地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啊!”他爽快地回答說:“現在舒服了。

”午睡後的遊戲活動中, 我特別留意他的一舉一動, 我發現他玩得一直很開心, 我也就放心了。

過了幾天午餐的時候, 這個小朋友又走了過來對我說:“老師, 我又噁心了, 吐在飯碗裡了, 我把髒的飯菜倒掉了好嗎?”我說:“那好吧, 你吃這麼少會肚子餓的, 要不老師再給你盛一點乾淨的飯菜好嗎?”他急忙說:“不用了, 我早上吃很多的, 不會餓的。 ”

奇怪的事, 他同組的幼兒也出現了以上的情況, 我一想不對, 他們一定不是因為吃多了而吐出來, 更不會因為身體不舒服嘔吐, 而是飯菜不對胃口, 不想吃了。 假裝說吐在碗裡了, 為的是得到我的同意把飯菜倒掉。

他們可真會耍小聰明, 在以後的幾天了, 一發現這種情況,

我就讓他們把碗拿過來給我看, 結果被我猜對了, 他們碗裡的飯菜乾巴巴的, 根本沒有吐出來過, 因為真的吐出來的話, 碗裡應該是粘乎乎的, 而不會是乾巴巴的。 於是我對這個小朋友說:“老師看得出來, 你不是真的吐出來是嗎?是不是菜不合胃口呀?”這個小朋友聽我這麼一說, 害羞地把頭低了下來, 輕聲地說:“是的。 ”於是我對他說:“說謊是不對的。 每樣菜都有不同的營養, 各種營養加起來才會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如果我們這樣不吃, 那樣不吃的話, 人也長不高, 把飯菜吃完好嗎?”這個小朋友聽了我的話後, 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吃了起來, 很快把飯菜都吃光了。 為止, 我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揚了他。 還特意發給了他一朵大金花, 當他拿著大金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從這以後,再沒有發生以上所說的情況了。

感言:通過這件事,我感覺到老師一定要正確看待幼兒的小聰明行為。其實幼兒耍小聰明不見得是智商高的表現,更不是幼兒性格頑皮。幼兒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是他們在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所以,作為老師要學會欣賞幼兒的“小聰明”,我們要將幼兒的這些“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孩子常耍的“小聰明”類型

鑽空子型

洋洋平時由媽媽帶,可最近媽媽要出差,不得不讓爸爸帶幾天。洋洋很喜歡吃冰淇淋,這天吃完一個冰淇淋,還想吃,就告訴爸爸:“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我吃兩個。”晚上爸爸讓他早點刷牙睡覺,洋洋又有理由了:“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我看完兩集《喜羊羊和灰太狼》再睡覺。”於是,洋洋又喜滋滋地看電視了。9點了,媽媽打電話問洋洋睡了嗎?爸爸說在看電視,媽媽很驚訝,洋洋平時8點就睡覺了。

分析: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察言觀色,鑽爸爸或媽媽的“空子”。如果爸爸媽媽不仔細分析,往往會中了孩子的計。案例中,如果爸爸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讓孩子按時睡覺,孩子就會知道任何理由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不會再耍小聰明了。由於家長對孩子溺愛、嬌慣,對孩子的錯誤包庇、袒護,往往會強化孩子的這種“小聰明”,對這種類型的小聰明,家長需要反思夫妻之間教育態度是否一致,是否對孩子過於溺愛、放縱,從讓孩子鑽了空子。

逃避懲罰型

爸爸給強強買了一個能發聲發光的玩具飛機,強強很喜歡。可最近強強有點悶悶不樂,也不再玩飛機了。媽媽問:“你的玩具飛機呢?怎麼不玩了?”強強說:“送給鄰居家小弟弟了。”過了幾天,媽媽收拾房間時,在沙發下發現了弄壞的玩具飛機。媽媽很生氣,孩子不但把剛買的玩具飛機弄壞了,而且還撒謊。

分析:孩子因害怕自己的錯誤行為被成人懲罰往往會耍一下“小聰明”,以此掩飾自己的錯誤行為並逃避懲罰。面對孩子的這種“小聰明”,大人不必馬上揭穿、急於糾正,而應當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雖然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做錯事,但更不希望他撒謊。然後,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

偷懶型

媽媽看到明明把玩具扔了一地,讓明明在吃飯之前把玩具收拾好,並告訴明明:“不收拾好玩具,中午就不許吃飯。”過了一會兒,媽媽看到明明屋子裡很乾淨,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見了,連書包、衣服都不見了。媽媽過來一看,原來明明根本沒收拾,而是把所有的玩具和衣服等都塞到櫃子裡了,玩具雜七雜八地堆在櫃子裡。

分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耍一些這種類型的小聰明,如偷偷少練兩遍琴,故意把字寫得大大的,認為這樣就可以少寫點,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瞞過父母,獲得一時的輕鬆。當孩子出現這種小聰明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但不聰明而且會害了自己。父母也可以通過一些故事告訴孩子做人要誠實,要腳踏實地,不能投機取巧,也可以給孩子示範正確的方法。父母只要堅持立場,孩子就沒有理由推託自己該做的事。

滿足需求型

婷婷這幾天總說她在幼稚園裡睡覺是表現最好的,老師每天都誇她。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覺得女兒在幼稚園向來不喜歡睡午覺,最近怎麼一下子變化這麼大?這天,老師告訴婷婷的媽媽,說婷婷平時表現都不錯,就是中午睡覺的時候不好。

分析:有時孩子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已經得到的,這是由於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發展尚不完善,因而產生了“幻想型的小聰明”。婷婷想用“午睡好”來證明自己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好,說明婷婷很想做一個好孩子,其出發點是正確的。如果家長單純因為孩子說了謊而責備孩子,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的願望也是錯誤的,從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導孩子善意的願望,才能有積極的效果。

將“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正確看待孩子的小聰明行為。孩子的小聰明不外乎以上幾種,其實孩子的這些小聰明不見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但也不意味著孩子性格頑劣。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其實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區別對待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在背後有其不同的行為動機,這就決定了在對待孩子“小聰明”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如對於鑽空子型的小聰明,父母在以後的家庭教育中要盡可能地教育一致,莫讓孩子鑽空子;對於偷懶型的小聰明,父母要告訴孩子其實這樣做並不聰明,害人害己;對於逃避懲罰型的小聰明,父母要正面指出他的錯誤行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誘,可用形象的事例來説明孩子瞭解撒謊是一種不良行為,並鼓勵他幫助他改正;對於孩子願望滿足型的小聰明,父母要學會精心呵護,且莫等同于孩子撒謊或不良行為,父母可親切地指出與事實相違的地方,幫助他們把希望、想像與現實分開,切不可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歸結為道德問題。

日常生活中,建議父母這樣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會耍“小聰明”,是父母要求太嚴格?還是要求太松?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讓孩子有鑽空子的機會。

2、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懂得誠實的重要性,比如“長鼻子”、“狼來了”等故事。

3、滿足孩子合理的願望和要求,因為過分的限制和嚴格,容易導致孩子以“小聰明”來欺騙父母。

4、建立必要的規則,讓孩子學會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玩具壞了要告訴爸爸,讓爸爸來修。

當他拿著大金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從這以後,再沒有發生以上所說的情況了。

感言:通過這件事,我感覺到老師一定要正確看待幼兒的小聰明行為。其實幼兒耍小聰明不見得是智商高的表現,更不是幼兒性格頑皮。幼兒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是他們在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所以,作為老師要學會欣賞幼兒的“小聰明”,我們要將幼兒的這些“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孩子常耍的“小聰明”類型

鑽空子型

洋洋平時由媽媽帶,可最近媽媽要出差,不得不讓爸爸帶幾天。洋洋很喜歡吃冰淇淋,這天吃完一個冰淇淋,還想吃,就告訴爸爸:“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我吃兩個。”晚上爸爸讓他早點刷牙睡覺,洋洋又有理由了:“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我看完兩集《喜羊羊和灰太狼》再睡覺。”於是,洋洋又喜滋滋地看電視了。9點了,媽媽打電話問洋洋睡了嗎?爸爸說在看電視,媽媽很驚訝,洋洋平時8點就睡覺了。

分析: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察言觀色,鑽爸爸或媽媽的“空子”。如果爸爸媽媽不仔細分析,往往會中了孩子的計。案例中,如果爸爸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讓孩子按時睡覺,孩子就會知道任何理由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不會再耍小聰明了。由於家長對孩子溺愛、嬌慣,對孩子的錯誤包庇、袒護,往往會強化孩子的這種“小聰明”,對這種類型的小聰明,家長需要反思夫妻之間教育態度是否一致,是否對孩子過於溺愛、放縱,從讓孩子鑽了空子。

逃避懲罰型

爸爸給強強買了一個能發聲發光的玩具飛機,強強很喜歡。可最近強強有點悶悶不樂,也不再玩飛機了。媽媽問:“你的玩具飛機呢?怎麼不玩了?”強強說:“送給鄰居家小弟弟了。”過了幾天,媽媽收拾房間時,在沙發下發現了弄壞的玩具飛機。媽媽很生氣,孩子不但把剛買的玩具飛機弄壞了,而且還撒謊。

分析:孩子因害怕自己的錯誤行為被成人懲罰往往會耍一下“小聰明”,以此掩飾自己的錯誤行為並逃避懲罰。面對孩子的這種“小聰明”,大人不必馬上揭穿、急於糾正,而應當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雖然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做錯事,但更不希望他撒謊。然後,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

偷懶型

媽媽看到明明把玩具扔了一地,讓明明在吃飯之前把玩具收拾好,並告訴明明:“不收拾好玩具,中午就不許吃飯。”過了一會兒,媽媽看到明明屋子裡很乾淨,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見了,連書包、衣服都不見了。媽媽過來一看,原來明明根本沒收拾,而是把所有的玩具和衣服等都塞到櫃子裡了,玩具雜七雜八地堆在櫃子裡。

分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耍一些這種類型的小聰明,如偷偷少練兩遍琴,故意把字寫得大大的,認為這樣就可以少寫點,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瞞過父母,獲得一時的輕鬆。當孩子出現這種小聰明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但不聰明而且會害了自己。父母也可以通過一些故事告訴孩子做人要誠實,要腳踏實地,不能投機取巧,也可以給孩子示範正確的方法。父母只要堅持立場,孩子就沒有理由推託自己該做的事。

滿足需求型

婷婷這幾天總說她在幼稚園裡睡覺是表現最好的,老師每天都誇她。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覺得女兒在幼稚園向來不喜歡睡午覺,最近怎麼一下子變化這麼大?這天,老師告訴婷婷的媽媽,說婷婷平時表現都不錯,就是中午睡覺的時候不好。

分析:有時孩子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已經得到的,這是由於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發展尚不完善,因而產生了“幻想型的小聰明”。婷婷想用“午睡好”來證明自己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好,說明婷婷很想做一個好孩子,其出發點是正確的。如果家長單純因為孩子說了謊而責備孩子,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的願望也是錯誤的,從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導孩子善意的願望,才能有積極的效果。

將“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正確看待孩子的小聰明行為。孩子的小聰明不外乎以上幾種,其實孩子的這些小聰明不見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但也不意味著孩子性格頑劣。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其實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區別對待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在背後有其不同的行為動機,這就決定了在對待孩子“小聰明”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如對於鑽空子型的小聰明,父母在以後的家庭教育中要盡可能地教育一致,莫讓孩子鑽空子;對於偷懶型的小聰明,父母要告訴孩子其實這樣做並不聰明,害人害己;對於逃避懲罰型的小聰明,父母要正面指出他的錯誤行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誘,可用形象的事例來説明孩子瞭解撒謊是一種不良行為,並鼓勵他幫助他改正;對於孩子願望滿足型的小聰明,父母要學會精心呵護,且莫等同于孩子撒謊或不良行為,父母可親切地指出與事實相違的地方,幫助他們把希望、想像與現實分開,切不可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歸結為道德問題。

日常生活中,建議父母這樣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會耍“小聰明”,是父母要求太嚴格?還是要求太松?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讓孩子有鑽空子的機會。

2、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懂得誠實的重要性,比如“長鼻子”、“狼來了”等故事。

3、滿足孩子合理的願望和要求,因為過分的限制和嚴格,容易導致孩子以“小聰明”來欺騙父母。

4、建立必要的規則,讓孩子學會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玩具壞了要告訴爸爸,讓爸爸來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