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丹毒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發於下肢和面部。 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 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 顏色鮮紅, 並稍隆起, 壓之褪色。 皮膚表面緊張熾熱, 迅速向四周蔓延, 有燒灼樣痛。 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 丹毒雖以“毒”命名, 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多由皮膚或粘膜破傷而侵入, 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狀, 繼而局部出現邊界的水腫性鮮紅斑, 迅速向四周擴大, 皮損表面可出現水皰,

自覺灼熱疼痛, 可伴發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 多見於顏面及小腿部, 面部損害發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 小腿損害常與腳癬有關。 並常有復發傾向, 復發時症狀往往較輕。 嬰兒多見於腹部, 臍部感染有關。 愈後遺留有色素沉著。

臨床特點:

一、病因: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二、先驅症狀:畏寒、全身不適、高熱, 39~40℃

三、好發部位:小腿、顏面部。

四、皮損特點:鮮紅色水腫斑, 表面緊張發亮, 邊界較清楚, 嚴重者可發生水皰 Fig1。

五、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 發熱等

六、自覺症狀:壓痛明顯, 局部皮溫高

七、預後:復發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腫, 下肢反復發作可導致象皮腫。

八、實驗檢查:白細胞總數、嗜中性白細胞增高

預防治療:

一、全身治療: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黴素, 480~800萬單位/日 靜點, 過敏者可用紅黴素

二、積極治療局部病灶如足癬、鼻炎等, 下肢應抬高患肢。

三、支援療法, 對症處理。

四、局部治療:呋喃西林液濕敷, 外用抗菌素類軟膏:如百多邦軟膏等

五、物理療法:紫外照射、音訊電療、超短波、紅外線等

治療原則:積極抗菌, 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