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寶寶的自尊心 不容忽視

很多父母會不遺餘力地給寶寶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 很多時候卻會忽略寶寶的精神世界, 比如說自尊心, 兩三歲的寶寶也有自尊心, 他們愛惜自己的“面子”比大人有時更甚。 如果有人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他們會產生羞愧、難堪、生氣等負面情緒, 並且會以逆反、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反抗。 所以說, 很多時候不是寶寶不聽話, 而是他們在宣洩自己對爸爸媽媽的不滿。 面對寶寶脆弱的自尊心,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瞭解有些話是不能當著寶寶面講的, 任何時候都要適當控制你的情緒, 把寶寶當成一個和你平等的大人來看待,

這樣才能做到呵護寶寶的自尊心, 使其良性地發展。 看看下面的鏡頭, 其中有沒有你們的身影呢?

鏡頭一媽媽, 不要這麼訓我哦

鏡頭一媽媽, 不要這麼訓我哦

晨晨2歲多了, 最近很喜歡塗鴉。 一天, 媽媽在廚房忙活, 晨晨一個人有點無聊, 突然他發現客廳雪白的牆很像一面很大很大的畫布, 就很是興奮地拿著蠟筆在牆上亂塗亂畫起來。 正在他畫的起勁時, 媽媽過來了, 看著被塗抹的烏七八糟地牆面, 媽媽氣得臉都綠了, 一把奪走了晨晨手裡的蠟筆扔到了垃圾桶, 生氣地教訓晨晨說:“誰讓你往牆上畫畫的?你真是個麻煩鬼!一不留意你就給我惹麻煩, 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這時晨晨被嚇得大哭起來,

奶奶哄了好久才止住哭聲。 可是一整天, 晨晨都很沉默,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黏著媽媽, 媽媽主動叫他, 他也好像沒有聽到。

點評:當小寶寶以倔強等方式維護自己的“面子”時, 不少父母真的感到吃驚, 他們難以相信:這麼小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強烈的自尊心?其實, 2歲左右, 正是寶寶個性意識萌發的階段, 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了, 事事處處為自己“爭面子”, 也就在情理之中。

鏡頭二寶寶也好面子

君君起床後, 媽媽著急著給她紮辮子, 可是她卻左躲右閃地到處跑。 眼看著上幼稚園就要遲到了, 媽媽很是生氣, 便問她怎麼回事, 是不是不想紮辮子了?君君這時才認真地點頭說:“不要紮辮子, 陽陽笑我。 ”這下媽媽終於明白了,

原來是有小朋友說君君的辮子不漂亮, 君君就不要紮辮子了。

點評:2歲左右的寶寶開始認識到自我的存在, 獨立自主的意識迅速萌生和顯露出來。 他們開始學習思考問題, 也有了一點點自己的想法, 同時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而且, 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懂得要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了。 在君君的心中, 既然有小朋友說自己的辮子不好看, 那我就不想再梳辮子了。

鏡頭三不要打擊寶寶的勞動熱情

吃過晚飯, 媽媽在廚房洗碗, 瑩瑩搬著小凳子過來, 站上去, 抓起一隻碗來也要洗。 媽媽趕緊把她抱下來, 並且告訴她, “寶寶還小, 等長到和媽媽一樣高, 就能幫媽媽洗碗了。 ”可是瑩瑩怎麼也不願意, 一直堅持著她也要洗,

媽媽被纏得沒有辦法。 就隨手給她了一個塑膠碗讓她去玩。 一會兒功夫瑩瑩就把洗的亂七八糟的碗拿給了媽媽。 同時還很是得意地說:“媽媽, 看我洗的乾淨吧?”看著還要自己重新洗過的碗, 媽媽有點哭笑不得。

點評:二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獨立性也一天強似一天。 無論幹什麼事, 寶寶總要說上一句“我自己”, 言外之意是不用幫忙, 自己獨立完成, 其勇氣足以令大人們吃一驚。 這時他們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希望被人家說“好”;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誇獎, 想方設法、大有不達到目的絕不甘休的架勢, 就像瑩瑩一定要自己洗碗。 這正是孩子自尊心的萌芽, 是他們向上的內在動力, 成人一定要細心呵護才對。

因為, “不讓做”、“不放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它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使之產生自卑感, 並對家長產生不滿情緒, 甚至使雙方的關係對立起來。

鏡頭四別讓人知道我尿床

星期天, 滔滔的阿姨帶著小姐姐到家裡來了, 兩個孩子在客廳裡玩遊戲, 媽媽和阿姨則坐在沙發上聊天, 突然, 媽媽說:“滔滔都2歲多了, 還是經常尿床, 我真擔心……”話還沒說完, 阿姨就向媽媽使了個眼色, 示意她不要再說下去了。 媽媽這才注意到, 滔滔正生氣地望著她, 小臉兒羞得通紅。

點評:尿床這類事, 屬於“難言之隱”, 是最典型的刺激自尊心的事件之一。 寶寶雖小, 對此也特別敏感。 在他們看來, 被別人知道尿床, 與告訴人家自己“不行“沒什麼兩樣。 這使他們已有的心理負擔和自卑感更加雪上加霜,嚴重的還會令孩子覺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從而不敢和小朋友交往,其實,孩子的這一“生理缺陷”,主要是因為大腦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尚未發育完全造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會消失,算不了什麼大毛病,不必太當回事。

鏡頭五我想當最棒的

星期天,媽媽和暖暖用蠟筆一起“打扮”填色書上的小熊——媽媽把小熊的頭髮塗成了金色、系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還給它戴上了紫色的小帽子。暖暖負責給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只見她把裙子和上衣一股腦都抹成了紅色,就連小熊的臉也“一紅到底”。塗完了,暖暖仰起頭看媽媽,媽媽仔細端詳了一會兒說:“還不錯,就是小熊的臉太紅了……”還沒等媽媽把話說完,暖暖就“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點評:2歲半左右的寶寶開始追求完美,而像暖暖這樣比較要強的寶寶在這方面就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會非常在意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是不是“最好”而沒有缺陷,是不是能得到身邊的人特別是媽媽的誇獎。否則,他們就不開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以哭鬧等方式表示反抗,甚至有可能因為擔心不能做到最好而放棄嘗試那些沒有把握的事情。顯然,暖暖好強的性格中有脆弱的一面,防禦挫折的指數比較低,媽媽應在保護其自尊心的同時,適當讓她增加一些挫折體驗。

鏡頭六不要經常這樣說我

面對寶寶的淘氣,你是不是經常這樣說:“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啦,怎麼還忘記呢?你長不長記性啊?”“叫你不要在客廳踢球,你沒聽見嗎?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聽話呢?”“爸爸在睡覺,你還大聲說話,你真不懂事?”“天天早都會背很多唐詩了,你到現在連一首都不會背,你真笨哦!”……

點評:寶寶做錯事,常常讓爸爸媽媽生氣。大人一氣之下,就要教育寶寶。而上面的這種抱怨式的教育,傳達給寶寶一種不被爸爸媽媽信任、不被爸爸媽媽瞭解、在爸爸媽媽心中沒有價值的資訊。常常讓寶寶感受到被指責,產生不滿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寶寶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去改正他的錯誤,他們不願與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導致反抗和敵意。

爸爸媽媽該怎樣呵護寶寶的自尊心呢?

寶寶年齡小,自尊心正在形成和發展階段,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自尊心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一句批評的話語或是一句鼓勵的話都很可能會被寶寶當作是自我評價的標準,保護寶寶的自尊心可以讓寶寶快樂、健康的成長,這可是父母的必修課哦!

1適當滿足寶寶的願望

對於那些寶寶力所能及、沒有危險的事情,如洗碗、擇菜、擺碗筷、拿東西、扔垃圾……儘量讓寶寶去嘗試,父母還應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做。當然,寶寶做這些事情時,有很大的遊戲成分,但只要寶寶“玩兒”得高興,得到了“鍛煉”,又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爸爸媽媽何樂而不為?即便是事後自己再麻煩一次、“返工”一次,也是值得的。

2被拒絕不等於沒面子

讓二三歲的寶寶明白,確實有很多事情他們目前還不能做,有的甚至是比較危險的,比如獨自搬比較重的東西、自己倒熱水、自己安電插座、自己過馬路……爸爸媽媽拒絕他們的要求、不允許他們獨斷專行,是出於保護寶寶的考慮,為了他不受傷害。父母在給寶寶講這些道理時一定要耐心,最好能掰開了揉碎了,再借助一些看得見或摸得著的事實,讓寶寶真正理解並牢牢記住。另外,爸爸媽媽的態度一定要溫和、耐心,平等地對待寶寶。這樣,寶寶就能獲得被尊重的感覺,從中也能懂得:我被拒絕,與“面子”無關。寶寶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父母的目的也達到了,可謂一舉兩得。

3寶寶的隱私同樣不能碰

和成人一樣,寶寶也有隱私,比如寶寶尿床,父母應有意識地幫他保守這些小秘密。無論有沒有寶寶在身旁,最好都要回避這個問題,別輕易向他人提及,那樣做只能使結果更糟。因為,這等於給寶寶一個心理暗示,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心理負擔越來越大,反倒更控制不了自己,也會使寶寶所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還會使寶寶越來越自卑。只有父母淡化它、忽略它,寶寶才有可能慢慢學會不太在意這件事,以輕鬆的心態學習控制自己的生理行為。

4減少你的關注

自尊心強的寶寶不願意被別人、尤其是最愛他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失敗,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最棒”的地位,維護自己在媽媽、在家人面前的完美形象。所以,媽媽不妨適當減少對寶寶的關注,讓寶寶決定玩什麼和怎麼玩。當然,媽媽也可以遠遠地或隱蔽地觀察寶寶,不被他發現,以減輕他的心理負擔,保護其自尊。

5感受過程的美妙

好強而又敏感的寶貝想贏怕輸,在學習新遊戲時往往表現出退縮。這時,父母儘量淡化這個新遊戲的難度,讓寶寶放鬆地玩兒。比如把零散的木塊拼裝成鐘錶,任由寶寶插來插去,只要他插對了,即便僅僅是一個步驟,也應肯定他的成績,表揚他付出的努力。對孩子的認可側重在每一個步驟中,而不要一味地表揚他取得的成果,寶寶就能把注意力放在享受過程之中,而不是只關注結果。如此,即便結果不是最好的,寶寶也不會覺得很沒面子了。

6不做橫向對比

經常在幼兒當中使用橫向對比不利於寶寶自尊心的成長。大多數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寶寶比別人的好,當他們看見別人的寶寶比自己寶寶好,他們就會忍不住對自己的寶寶說:“你看人家誰誰,多能幹,他的畫比你的漂亮多了,你怎麼都不爭氣。”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寶寶自尊心傷害最直接、最嚴重的。長期或者經常對寶寶採用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寶寶形成“我比別人差”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使寶寶的自尊心處在一個受傷的狀態。處在受傷狀態的自尊心已經是不健康的了,它又能怎樣的健康發展呢?

7寶寶也要有民主

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對寶寶採取過多的命令也會對寶寶的自尊心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有些家長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寶寶,教育寶寶,讓寶寶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思做事,他們不理會寶寶是否對這些事情感興趣。若寶寶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想法,他們則會命令寶寶停止,再命令他們“改正”過來。這種教育方式絲毫沒有顧及到寶寶的自尊心,沒有顧及到這種教育方式會對寶寶產生的負面影響,而讓寶寶感覺他們受到很少的關愛,並且受到極大的限制。這種教育方式也會深深地傷害寶寶的自尊心,不利於寶寶心理健康的發展。

不同年齡段寶貝的能力及心理有時總是讓成人捉摸不透,所以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也動足了腦筋,通過各種各樣的試驗來瞭解這些小傢伙,這些有趣的試驗幫助成人更好地解讀了寶貝的幼小心靈。

試驗1:“罩”住小手

科學家們把6個月大的寶貝放在嬰兒座椅上,讓他的小手自然地放在座椅前的小桌上。成人悄悄地躲到嬰兒座椅的後面,把兩隻手伸到前面,分別扣住寶貝的2只手,觀察其反映。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會很快發現自己的小手被一個“外殼”給罩住了,並努力想把小手拿出來,當他們發現怎麼努力也拿不出來時,就產生了焦慮情緒,開始哭鬧,此時,科學家們開始為他們播放不同表情的面孔的錄影,他們會立刻忘掉眼前的不快,看起錄影來。當錄影停止播放,他們會又重新回到焦慮的狀況中。

試驗表明:

轉移寶貝的注意力是很有效地應對寶貝焦慮情緒的辦法。即使對幾個月大的小寶貝也同樣的有用。但對於那些一直困擾他們身體的問題,他們還會在短時間內反復哭鬧,這可以幫助父母來分析寶貝是否有身體上不舒適的地方。

試驗2:讀表情

科學家們讓媽媽坐在8個月大的嬰兒對面,分別以快樂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快樂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和寶寶溝通,結果發現,當媽媽以快樂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與寶寶交流時,寶寶也會變得情緒興奮,看起來很開心的樣子。當媽媽以悲傷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與寶寶交流時,寶寶也會變得悲傷,並開始哭泣。當媽媽以悲傷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或者快樂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跟寶寶溝通的時候,寶寶會變得很困惑,最終煩躁不安,並哭鬧起來。

試驗表明:

即使在嬰兒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通過觀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各種情緒,並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會提醒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緒給寶貝帶來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試驗3:用手指物

科學家們把寶貝分成2組,一組當媽咪給他們講一個事物時,用手去指所講的東西;另一組,媽咪只給他們講,但不去指所講的東西。結果發現,邊講邊指時,寶貝的眼睛會順著媽咪的手指去觀看,也會更加心領神會媽咪所傳達的意思,而光講不指時,寶貝表現出不知媽咪所雲的困惑。

試驗表明:

在媽咪教寶貝認知時,給寶貝出示實物,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試驗4:眼神交流

科學家們同樣把寶貝分成2組,一組當媽咪與寶貝交流時,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組當媽咪以同樣的語調和寶貝說著同樣的話,但是眼睛看著別處。結果發現,當媽咪目光注視寶貝的時候,寶貝也會嘗試跟媽咪溝通,並為這種成功的“溝通”感到非常開心。當媽咪面對寶貝說話,無目光的交流時,寶貝能明顯地感覺到媽咪的敷衍行為,他會通過各種動作和表情來吸引媽咪的注意,試圖將媽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當他的這種努力失敗的時候,寶貝就會煩躁不安,最終哭鬧起來。

試驗表明:

在與寶貝交流的過程中,目光的交流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不只會關係到寶貝當時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寶貝未來的情商發展及智力水準。

這使他們已有的心理負擔和自卑感更加雪上加霜,嚴重的還會令孩子覺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從而不敢和小朋友交往,其實,孩子的這一“生理缺陷”,主要是因為大腦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尚未發育完全造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會消失,算不了什麼大毛病,不必太當回事。

鏡頭五我想當最棒的

星期天,媽媽和暖暖用蠟筆一起“打扮”填色書上的小熊——媽媽把小熊的頭髮塗成了金色、系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還給它戴上了紫色的小帽子。暖暖負責給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只見她把裙子和上衣一股腦都抹成了紅色,就連小熊的臉也“一紅到底”。塗完了,暖暖仰起頭看媽媽,媽媽仔細端詳了一會兒說:“還不錯,就是小熊的臉太紅了……”還沒等媽媽把話說完,暖暖就“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點評:2歲半左右的寶寶開始追求完美,而像暖暖這樣比較要強的寶寶在這方面就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會非常在意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是不是“最好”而沒有缺陷,是不是能得到身邊的人特別是媽媽的誇獎。否則,他們就不開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以哭鬧等方式表示反抗,甚至有可能因為擔心不能做到最好而放棄嘗試那些沒有把握的事情。顯然,暖暖好強的性格中有脆弱的一面,防禦挫折的指數比較低,媽媽應在保護其自尊心的同時,適當讓她增加一些挫折體驗。

鏡頭六不要經常這樣說我

面對寶寶的淘氣,你是不是經常這樣說:“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啦,怎麼還忘記呢?你長不長記性啊?”“叫你不要在客廳踢球,你沒聽見嗎?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聽話呢?”“爸爸在睡覺,你還大聲說話,你真不懂事?”“天天早都會背很多唐詩了,你到現在連一首都不會背,你真笨哦!”……

點評:寶寶做錯事,常常讓爸爸媽媽生氣。大人一氣之下,就要教育寶寶。而上面的這種抱怨式的教育,傳達給寶寶一種不被爸爸媽媽信任、不被爸爸媽媽瞭解、在爸爸媽媽心中沒有價值的資訊。常常讓寶寶感受到被指責,產生不滿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寶寶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去改正他的錯誤,他們不願與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導致反抗和敵意。

爸爸媽媽該怎樣呵護寶寶的自尊心呢?

寶寶年齡小,自尊心正在形成和發展階段,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自尊心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一句批評的話語或是一句鼓勵的話都很可能會被寶寶當作是自我評價的標準,保護寶寶的自尊心可以讓寶寶快樂、健康的成長,這可是父母的必修課哦!

1適當滿足寶寶的願望

對於那些寶寶力所能及、沒有危險的事情,如洗碗、擇菜、擺碗筷、拿東西、扔垃圾……儘量讓寶寶去嘗試,父母還應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做。當然,寶寶做這些事情時,有很大的遊戲成分,但只要寶寶“玩兒”得高興,得到了“鍛煉”,又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爸爸媽媽何樂而不為?即便是事後自己再麻煩一次、“返工”一次,也是值得的。

2被拒絕不等於沒面子

讓二三歲的寶寶明白,確實有很多事情他們目前還不能做,有的甚至是比較危險的,比如獨自搬比較重的東西、自己倒熱水、自己安電插座、自己過馬路……爸爸媽媽拒絕他們的要求、不允許他們獨斷專行,是出於保護寶寶的考慮,為了他不受傷害。父母在給寶寶講這些道理時一定要耐心,最好能掰開了揉碎了,再借助一些看得見或摸得著的事實,讓寶寶真正理解並牢牢記住。另外,爸爸媽媽的態度一定要溫和、耐心,平等地對待寶寶。這樣,寶寶就能獲得被尊重的感覺,從中也能懂得:我被拒絕,與“面子”無關。寶寶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父母的目的也達到了,可謂一舉兩得。

3寶寶的隱私同樣不能碰

和成人一樣,寶寶也有隱私,比如寶寶尿床,父母應有意識地幫他保守這些小秘密。無論有沒有寶寶在身旁,最好都要回避這個問題,別輕易向他人提及,那樣做只能使結果更糟。因為,這等於給寶寶一個心理暗示,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心理負擔越來越大,反倒更控制不了自己,也會使寶寶所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還會使寶寶越來越自卑。只有父母淡化它、忽略它,寶寶才有可能慢慢學會不太在意這件事,以輕鬆的心態學習控制自己的生理行為。

4減少你的關注

自尊心強的寶寶不願意被別人、尤其是最愛他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失敗,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最棒”的地位,維護自己在媽媽、在家人面前的完美形象。所以,媽媽不妨適當減少對寶寶的關注,讓寶寶決定玩什麼和怎麼玩。當然,媽媽也可以遠遠地或隱蔽地觀察寶寶,不被他發現,以減輕他的心理負擔,保護其自尊。

5感受過程的美妙

好強而又敏感的寶貝想贏怕輸,在學習新遊戲時往往表現出退縮。這時,父母儘量淡化這個新遊戲的難度,讓寶寶放鬆地玩兒。比如把零散的木塊拼裝成鐘錶,任由寶寶插來插去,只要他插對了,即便僅僅是一個步驟,也應肯定他的成績,表揚他付出的努力。對孩子的認可側重在每一個步驟中,而不要一味地表揚他取得的成果,寶寶就能把注意力放在享受過程之中,而不是只關注結果。如此,即便結果不是最好的,寶寶也不會覺得很沒面子了。

6不做橫向對比

經常在幼兒當中使用橫向對比不利於寶寶自尊心的成長。大多數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寶寶比別人的好,當他們看見別人的寶寶比自己寶寶好,他們就會忍不住對自己的寶寶說:“你看人家誰誰,多能幹,他的畫比你的漂亮多了,你怎麼都不爭氣。”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寶寶自尊心傷害最直接、最嚴重的。長期或者經常對寶寶採用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寶寶形成“我比別人差”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使寶寶的自尊心處在一個受傷的狀態。處在受傷狀態的自尊心已經是不健康的了,它又能怎樣的健康發展呢?

7寶寶也要有民主

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對寶寶採取過多的命令也會對寶寶的自尊心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有些家長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寶寶,教育寶寶,讓寶寶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思做事,他們不理會寶寶是否對這些事情感興趣。若寶寶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想法,他們則會命令寶寶停止,再命令他們“改正”過來。這種教育方式絲毫沒有顧及到寶寶的自尊心,沒有顧及到這種教育方式會對寶寶產生的負面影響,而讓寶寶感覺他們受到很少的關愛,並且受到極大的限制。這種教育方式也會深深地傷害寶寶的自尊心,不利於寶寶心理健康的發展。

不同年齡段寶貝的能力及心理有時總是讓成人捉摸不透,所以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也動足了腦筋,通過各種各樣的試驗來瞭解這些小傢伙,這些有趣的試驗幫助成人更好地解讀了寶貝的幼小心靈。

試驗1:“罩”住小手

科學家們把6個月大的寶貝放在嬰兒座椅上,讓他的小手自然地放在座椅前的小桌上。成人悄悄地躲到嬰兒座椅的後面,把兩隻手伸到前面,分別扣住寶貝的2只手,觀察其反映。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會很快發現自己的小手被一個“外殼”給罩住了,並努力想把小手拿出來,當他們發現怎麼努力也拿不出來時,就產生了焦慮情緒,開始哭鬧,此時,科學家們開始為他們播放不同表情的面孔的錄影,他們會立刻忘掉眼前的不快,看起錄影來。當錄影停止播放,他們會又重新回到焦慮的狀況中。

試驗表明:

轉移寶貝的注意力是很有效地應對寶貝焦慮情緒的辦法。即使對幾個月大的小寶貝也同樣的有用。但對於那些一直困擾他們身體的問題,他們還會在短時間內反復哭鬧,這可以幫助父母來分析寶貝是否有身體上不舒適的地方。

試驗2:讀表情

科學家們讓媽媽坐在8個月大的嬰兒對面,分別以快樂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快樂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和寶寶溝通,結果發現,當媽媽以快樂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與寶寶交流時,寶寶也會變得情緒興奮,看起來很開心的樣子。當媽媽以悲傷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與寶寶交流時,寶寶也會變得悲傷,並開始哭泣。當媽媽以悲傷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或者快樂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跟寶寶溝通的時候,寶寶會變得很困惑,最終煩躁不安,並哭鬧起來。

試驗表明:

即使在嬰兒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通過觀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各種情緒,並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會提醒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緒給寶貝帶來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試驗3:用手指物

科學家們把寶貝分成2組,一組當媽咪給他們講一個事物時,用手去指所講的東西;另一組,媽咪只給他們講,但不去指所講的東西。結果發現,邊講邊指時,寶貝的眼睛會順著媽咪的手指去觀看,也會更加心領神會媽咪所傳達的意思,而光講不指時,寶貝表現出不知媽咪所雲的困惑。

試驗表明:

在媽咪教寶貝認知時,給寶貝出示實物,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試驗4:眼神交流

科學家們同樣把寶貝分成2組,一組當媽咪與寶貝交流時,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組當媽咪以同樣的語調和寶貝說著同樣的話,但是眼睛看著別處。結果發現,當媽咪目光注視寶貝的時候,寶貝也會嘗試跟媽咪溝通,並為這種成功的“溝通”感到非常開心。當媽咪面對寶貝說話,無目光的交流時,寶貝能明顯地感覺到媽咪的敷衍行為,他會通過各種動作和表情來吸引媽咪的注意,試圖將媽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當他的這種努力失敗的時候,寶貝就會煩躁不安,最終哭鬧起來。

試驗表明:

在與寶貝交流的過程中,目光的交流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不只會關係到寶貝當時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寶貝未來的情商發展及智力水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