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主動脈縮窄的診斷

1、詢問有無頭痛、頭暈、耳鳴、眼花、氣急、心悸、頸動脈搏動感、下肢發涼、易疲乏、間歇性跛行等症狀。

2、注意有無下肢發育障礙及其他先天性畸形, 比較上下肢、左右肢的脈搏強度及血壓差別, 運動時血壓有無改變, 下肢有無蒼白、發涼和發紺。

3、檢查心底部、左背部及肩胛間區有無雜音、震顫或異常搏動。 心臟聽診有無收縮期雜音, 如有連續性雜音, 應疑有其他合併畸形。

4、心電圖檢查, 觀察有無左心室肥厚、心肌勞損及其他改變。

5、X線胸部平片, 瞭解有無左心室增大、主動脈球部陰影擴大及肋骨下緣蟲蝕樣切跡。

體層攝片常可顯示主動脈縮窄形態。

6、主動脈造影, 檢查狹窄的部位及長度。 造影時宜從右上肢插管至升主動脈為宜。 主動脈縮窄達完全中斷者, 尚須經股動脈作降主動脈造影。

7、磁共振血管成像, 可以比較清晰顯示狹窄部位、長度及與主動脈分支血管的關係, 為最有效的無創檢查方法。

主動脈縮窄是指先天性胸主動脈局限性狹窄, 該處管腔變小甚至閉塞, 血流受阻。 主動脈縮窄多發生在動脈導管或動脈韌帶附近, 但有時也可發生在左鎖骨下動脈近端。 發病機制有人認為系動脈導管纖維化閉鎖過程中波及主動脈峽部或是主動脈峽部過度縮窄的結果;亦有人認為胚胎時期血流分佈不均, 由於接受來自導管的血流,

使通過峽部血流減少, 受此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而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