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怕寶寶生病了。 寶寶的身體很敏感, 抵抗力不夠強, 稍稍不注意都會引起感冒發燒。 如何應對寶寶發燒, 媽媽們一定要備上幾招, 不能亂了陣腳。 那麼, 寶寶發燒如何處理?
臨床中發現許多年輕的媽媽不懂護理常識, 面對寶寶發熱, 手足無措, 往往不分析寶寶發熱原因, 就急著給孩子吃退熱藥。 其實不止如此, 年輕父母們在孩子發熱後常常還會進入各種誤區。
孩子正常體溫在36 ℃~37.3 ℃這個範圍內動搖, 不是固定在一個值上。
在進入誤區部分前, 先來認識一下按體溫高下的發熱分類:
低熱;
38~38.9 ℃ 為中度熱;
39~41.0 ℃ 為高熱;
> 41.0 ℃ 為超高熱。
誤區一:發熱就是生病
發熱本身不是疾病, 而是一種症狀, 它是體內抵禦感染的機制之一。 寶寶發熱常常會被以為是生病了, 其實招致寶寶發熱的因素很多, 其中並非疾病引起的發熱不在少數, 比如吃奶、運動、哭鬧、穿得過多等起因均可使小兒體溫臨時升高達37.5℃, 偶而達38℃, 特別是新生兒或嬰兒更容易受以上條件影響。
假設孩子體溫臨時升高, 只有全身狀況良好, 又無自覺症狀, 可以為正常。 但孩子體溫高於38.5℃時, 有呼吸短促, 面色蒼白等病症, 應立刻就醫。
誤區二:捂汗
兒童的汗腺不興隆, 經過“捂汗”, 不易到達“發汗”的主旨。 兒童高熱時, 往往肢體迴圈會變差, 家長常誤以為孩子手腳涼就是穿得不夠。
其實, 對兒童來說,
誤區三:低燒急於吃退燒藥
剛出生才十幾天的新生兒, 著涼發熱38℃, 家長心急如焚, 到醫院後馬上要求醫生開退燒藥。
其實, 新生兒(出生28天以內)是不宜使用退燒藥的。 體溫過高者立即就醫按醫囑用藥。 新生兒和小嬰兒發熱以物理降溫為主。 不宜運用酒精擦浴。
寶寶的正常體溫是36.5度和37.5度之間, 如果覺得寶寶發燒了, 首先要趕緊給寶寶量體溫!
寶寶發燒時很容易哭鬧, 使用安撫奶嘴的溫度計是測量寶寶體溫最簡便的方法, 也是寶貝最舒服的方法。 把安撫奶嘴放入寶寶嘴裡, 大約3分鐘,
如果寶寶之前剛喝了熱飲或冷飲, 安撫奶嘴溫度計可能就會不準確, 這時候, 可以結合數位溫度計測溫。
根據寶寶的狀態, 媽媽們可以選擇使用直腸式測溫法, 更加精確。 打開溫度計, 用水溶性漿潤滑溫度計尖端, 用一隻手分開寶寶的臀部。 用另一隻手輕輕地將溫度計的尖端滑入直腸不超過12毫米的地方, 溫度計發出提示音表示插入到位。 然後取出溫度計, 讀取度數就可以了。
遇到寶寶體溫偏高, 媽媽先做一下客觀的評估, 比如小寶寶是不是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天氣太熱、穿太多?室內通風不良等等,
一般情況下, 如果寶寶的體溫不超過38.5度, 我們不建議吃退燒藥, 可以多給寶寶喂水, 增加寶寶的尿量, 促進寶寶體內毒素的排出。
同時, 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也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 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 每次擦拭的時間要在10分鐘以上。 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 比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
寶寶發燒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處理, 並且注意平時的飲食。 那麼, 寶寶發燒吃什麼?
牛奶, 牛奶可供給孩子一定量的蛋白質, 適量加些米湯可供給一些碳水化合物。
米湯, 米湯可供給孩子碳水化合物, 其水分充足, 便於病兒腸胃的吸收。 把大米煮爛後去渣即得米湯。
綠豆湯綠豆屬良性, 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
鮮梨汁:鮮梨汁具有清熱、潤肺、止咳的作用, 適用於發熱伴有咳嗽的寶寶。
鮮蘋果汁:蘋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 既可以補充寶寶體內的營養需要, 又可以中和寶寶體內的毒素。 孩子發燒幾天後, 往往不想吃東西, 父母會因而很擔心, 要求小兒在退燒後多吃一些。
常見的半流質食物有稀飯、蛋、爛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