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診療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或異物損傷耳道, 或污水及膿耳之膿液浸漬耳道, 複遭風熱邪毒侵襲, 與氣血搏結而成。 如肝膽濕熱素盛者, 亦可因外邪引動肝膽濕熱循經上蒸, 內外濕熱火毒蒸灼耳竅而為病。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1.風熱侵襲

證候:病初起。 耳內癢痛不適, 伴惡風, 發熱, 頭痛, 周身不適, 舌邊微紅, 苔薄黃, 脈浮數。 檢查見耳道肌膚彌漫性紅腫, 表面有少許黃白滲液。

辨析:①辨證:本證多見於外耳道炎初起, 以耳內癢痛, 耳道紅腫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風熱邪毒侵襲, 耳道受病, 外邪與氣血搏結, 氣血壅滯, 故耳痛不適,

耳道紅腫、滲液, 風盛則癢故耳癢。 全身所見均為風熱之證。

2.肝膽濕熱

證候:痛較劇, 耳道紅腫較甚, 甚則可致耳道狹窄或閉塞, 皮膚潰爛, 膿液黃綠稠濁, 耳周腫脹, 臖核腫大壓痛。 全身並見發熱, 口苦咽幹, 小便短黃,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膩, 脈弦數。

辨析:①辨證:本證以耳痛劇烈, 耳道紅腫潰爛, 口苦咽幹, 尿赤便結, 舌紅苔黃膩, 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內外濕熱火毒之邪滯留肝膽之經, 蒸灼耳道肌膚, 氣血壅遏較甚, 故耳痛較劇, 耳道紅腫甚則閉塞, 耳周腫脹, 臖核腫大壓痛。 熱盛肉腐故見耳道潰爛, 有黃綠稠濁膿液。 全身之舌脈所見均為肝膽濕熱之征。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外耳道炎療效判定標準:

1.痊癒:外耳道紅腫疼痛等症消失。

2.好轉:外耳道紅腫疼痛減輕, 全身症狀不明顯。 或耳癢減輕, 耳道皮膚恢復近于正常皮膚。

3.無效:耳道及全身症狀無改善。

中醫治療

一、辨證選方

1. 風熱侵襲

治法:疏風清熱, 解毒消腫。

方藥:仙方活命飲(《婦人良方》)加減。 銀花15g, 防風10g, 連翹10g, 白芷10g, 當歸10g, 赤芍10g, 浙貝母10g, 乳香10g, 沒藥10g, 穿山甲10g, 皂角刺6g, 野菊花20g, 黃芩10g, 生甘草6g。

2. 肝膽濕熱

治法:清瀉肝膽, 解毒消腫。

方藥: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 龍膽草10g, 梔子10g, 黃芩10g, 柴胡10g, 生地15g, 車前子10g, 澤瀉10g, 木通10g, 當歸10g, 赤芍10g, 生甘草6g。 腫痛甚加乳香、沒藥、皂角刺以活血消腫止痛;熱毒甚加銀花、野菊花、蒲公英清解熱毒;大便秘結加酒制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熱。

二、其他療法

(一)滴藥

1.黃連滴耳液:清潔外耳道後, 以黃滴耳液(黃連1209, 枯礬45g,

甘油1000ml, 冰片0.6g, 先將黃連煎水兩次, 濃縮為1000ml, 濾過液加入枯礬再濾, 再加入甘油、冰片即成)滴入耳道浸泡, 每次15~20分鐘, 每日3次。

2.芩柏滴耳液:黃芩、黃拍各12g, 以麻油500ml浸泡24小時後煎至藥呈黑黃色, 去渣加冰片3g, 枯礬末6g, 過濾即成, 滴或塗塞入外耳道, 每日1~2次。

3.甘草酊:以甘草酊(方見外耳濕疹節)滴耳, 1日3次, 5~7日一療程。 4.冰黃酊:冰片、黃柏、薄荷。 以75%乙醇浸泡黃柏飲片24小時(以浸沒黃芩飲片為度), 過濾後加入冰片、薄荷。 取藥液滴耳, 然後噴撒青黛粉於患處, 每日一次。

(二)塞藥

1.六神丸紗條:剪取紗條0.5cm×3cm100根, 將六神丸(市售成藥)300粒研細末, 以液體石蠟適量將藥粉調成糊狀, 加入紗條攪勻。 清潔外耳道後, 將紗條1~4根置入患側外耳道內, 每日換藥1次。

2.複方黃魚膏:三黃粉30g(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分研末過100目篩),

10%魚石脂軟膏30g, 核桃油30g(核桃仁25g, 植物油50g, 炸枯後過濾去渣), 醫用石炭酸1mg。 將石炭酸溶於核桃油中, 加入魚石脂軟膏攪拌後投入三黃粉調勻, 浸入消毒棉紗條(1.5cm×2.5cm)備用。 清潔外耳道後敷塞紗條, 每日換藥1次。

3.雙料喉風散:將小紗條浸石蠟油, 使用時往紗條上噴勻雙料喉風散粉劑(市售成藥), 清潔外耳道, 置藥條於外耳道內。 隔日更換1次, 5次為1療程。

(三)吹撒塗藥1.福地中黃膏:含菜籽油66.6%, 黃柏末2%, 山梔子末2.25%, 黃連末2.25%, 郁金末2.8%, 木蠟24.1%。 塗於外耳道壁。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0;(1):53)2.雄白散:雄黃、松香、明礬、枯礬、黃丹各等份, 共為細末。 用3%雙氧水清洗瘡面, 塗1%紅黴素軟合後, 撒雄白散粉於瘡面上塗勻, 每日2次。

3.耳炎靈:枯礬8g, 黃柏2g, 黃連1.5g,

豬膽汁粉1.5g, 冰片0;2g, 共研極細粉, 裝瓶後紫外線照射45分鐘。 清潔外耳道後撒於患處, 隔日1次。

4.黃柏枯礬製劑:黃柏、枯礬、黃連、苦參各10g, 冰片5g, 香油250g。 上五藥均為細末, 燒開香油後先加入枯礬、冰片, 再放入黃柏、苦參, 爍藥成褐黃色時停火, 等溫度稍降後放入黃連粉末。 塗藥液于病變區2~3分鐘, 每日1次。

針灸

1.體針:取手足少陽經穴位為主, 如聽會、耳門、翳風、外關、合穀等, 用瀉法.以疏通少陽經脈, 瀉熱止痛。

2、刺血:患側耳垂以二棱計放血, 每次10滴, 隔日可重複1次。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配合治療方案:西藥:全身應用抗生素, 局部用3/的雙氧水清潔。 中藥:用黃柏拈礬製劑, 其成分及制法是將黃柏、枯礬、黃連、苦參各10g, 冰片5g, 共為細末, 把香油250g煉開先加入枯礬、冰片, 再放入黃柏、苦參,最後放入黃連粉末,冷後備用。

再放入黃柏、苦參,最後放入黃連粉末,冷後備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