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耳道炎臨床及處理法

外耳道炎或稱彌漫性外耳道炎, 由於挖耳、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漬, 引起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 阻塞毛囊, 有利細菌生長, 而致本病。 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 本病可分為急、慢性兩類, 夏秋季節多見。

急性外耳道炎發病急, 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 呈彌漫性充血、腫脹, 表皮糜爛。 先為稀薄分泌物, 繼而變為稀膿性或膿性分泌物。 皮膚腫脹較甚者, 可引起外耳道狹窄或閉鎖, 遮蔽鼓膜, 引起耳鳴及聽力下降。 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

並出現全身不適。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長, 多有耳癢、少量稀膿、聽力輕度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 或覆有痂皮, 痂皮下有少許膿液或碎屑, 有時揭去痂皮會出血;鼓膜可混濁、增厚、標誌不清。

外耳道炎的處理原則為:控制感染, 清潔局部, 去除痂皮, 促使乾燥。 急性期, 全身可應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黴素0 5g, 口服, 每日3次, 以控制感染。 耳痛劇烈者可服用鎮痛劑如去痛片, 每次1~2片。 局部治療可用5%~8%醋酸鋁小紗條敷塞外耳道, 並囑患者每隔3~4小時自行滴入上述藥液, 每天更換紗條, 有收斂消炎作用, 可促使乾燥。 或用2%~5%硝酸銀液塗布;或用四環素可的松軟膏、紅黴素軟膏、皮炎平軟膏塗敷局部。 中藥可用耳炎靈(見外耳道癤腫)小紗條濕敷局部,

促使癒合。 慢性期, 局部用皮炎平軟膏塗敷或中藥耳炎靈小紗條濕敷效果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 可用中藥紫歸油(紫草、當歸各等份, 麻油適量, 藥入油中煎炸, 待藥成黑黃色時, 下火, 候涼備用。 功用活血潤肌, 消腫止癢, 適用於外耳道炎、外耳濕疹之局部皮膚粗糙、增厚者)塗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