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癤是外耳道毛囊的發炎, 可局限於一處或數處。 有時外耳道皮膚或皮下組織有較廣泛的炎症, 叫彌漫性外耳道炎。 此病多因挖耳損傷, 藥物或潮濕的刺激, 細菌、黴菌的感染引起。 常有較重的耳痛, 張口和咀嚼時因下頜關節的壓力傳到外耳道, 可使疼痛加重。 以指壓耳屏或牽引耳廓亦可使疼痛加劇(急性中耳炎在牽引耳廓或壓耳屏時並不痛)。 檢查外耳道可發現突起的小癤, 如已破裂, 則有膿液 流出。 有外耳道炎的, 外耳道皮膚呈彌漫性紅腫和壓痛, 外耳道變小, 並有膿性分 泌物。 耳周可能有腫脹和壓病。
[治療]
1.西醫藥治療:耳癤的治療, 即要全身用藥, 還要局部用藥, 堅:持按時用藥很重要.另外, 在癤種;早期, 可用熱毛巾敷於耳部, 有幫助炎症消散作用。 癤腫如破潰出膿, 應及時清洗, 以免膿癡堵住耳道, 妨礙引流。
(1)外用藥治療:癤腫初期尚未成熟時可用棉條蘑10%魚石脂甘油放在外耳道,
(2)理療:可採用患耳紅外線照射治療, 有助炎症消退。
2.中醫藥治療:中醫認為耳癤是由於邪毒侵人耳竅而發病。
治法: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
方藥:金銀花、地丁、丹皮、生甘草各10克, 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 龍膽草6克。
大便乾燥者加大黃6克;耳悶、耳聾者加柴胡10克、梔子10克;耳痛劇烈者加赤芍10克, 制乳香、設藥各6克。 可外用中成藥金黃膏、黃連膏塗患處。
[預防與調養]
1.對於患耳癤的嬰幼兒應加強護理。 在癤腫出膿之前, 耳痛劇烈, 讓患兒側臥;患耳朝上, 以減輕充血, 減少疼痛。
2.不自己挖耳, 如耳癢或耳屎多時, 應及時請醫生幫助診治。
3.不在污水中游泳, 在游泳以前可預防性的在外耳道內除少量紅黴素軟膏, 可起到保護皮膚、防止感染作用。
4.洗澡、洗頭時亦應防止水進人耳內。
5.如有全身慢性病應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