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代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但依然會出現兒童營養不良的現象, 原因主要是攝食不足, 餵養方式不當, 身體素質不佳的導致營養不能被吸收等, 有的孩子可能過多食用速食食品, 也會導致營養難以吸收。 營養不良十分不利於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甚至會對治療發育有影響, 因此, 要對營養不良進行預防。 那麼, 如何預防寶寶營養不良?
孩子出生之後, 儘量用母乳進行餵養, 母乳中含有大量嬰兒生長所需要的營養, 是任何其他乳品和人工食品所不能替代的最佳的嬰兒食品。 如果母乳不足, 要在餵養母乳的基礎上搭配其他配方奶。
要讓孩子多運動, 尤其是戶外運動, 陽光能夠促進孩子營養的吸收, 在運動中可消耗人體的熱量, 增強食欲, 也能提升孩子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如果孩子偏食, 就更應讓他多運動, 運動之後, 胃口會大開, 能夠幫助改掉偏食的壞習慣。
規範孩子的生活, 均衡營養、合理的調配孩子的飲食;定時食用;保證孩子充分的睡眠時間等等, 都能有效的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 改善兒童的營養不良。
按摩, 父母可以用手心貼在孩子的小腹順時針輕輕打圈按揉, 每天按摩三次, 每次3分鐘即可, 最好在手心發熱的時候按揉, 否則會讓寶寶腹部受寒。 這樣能夠促進孩子胃腸蠕動, 增強消化系統功能, 更好的消化所攝取的食物營養。
如果孩子的食欲不好, 可以給予孩子易消化和促進食欲的食品, 在飯菜中可適當添加食醋, 讓寶寶開胃。 日常的菜肴儘量款式多樣, 增加寶寶的食欲。
儘量母乳餵養, 母乳不足時應增加輔食及代乳製品, 並要講究營養豐富和歇於消化。
教育兒童不要偏食、挑食, 注意早餐品質。 對於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患兒要積極治療。
學習有關孕、產知識和計劃生育知識, 爭取少生和優生, 預防各種先天畸形和嬰兒疾病。
一些小學生們由於功課負擔太重, 對大腦皮質影響明顯而至食欲不振, 亦引起營養不良的發生, 這方面需要社會、學校和家長們共同努力解決。
積極地預防小兒營養不良很重要,
行為反常, 營養不良也可引起孩子行為反常, 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種:不愛交往, 行為孤僻, 動作笨拙, 多為機體內缺乏維生素C的結果。 在飲食中添加富含此種維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桔子、蘋果、白菜與萵苣等為最佳“治療方法”, 奧妙在於這些食物所含的甲莖水植酸和維生素C可增強神經的資訊傳遞功能, 從而緩解或消除這些症狀。 行為與年齡不相稱, 較同齡孩子幼稚可笑。 表明氨基酸不足, 宜增加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豆類、奶、蛋等。 夜間磨牙, 手腳抽動, 易驚醒, 常是缺乏鈣元素的一個信號, 應及時增加綠色蔬菜、乳製品、魚鬆、蝦皮等。 喜吃紙屑、煤渣、泥土等異物,
情緒變化, 當孩子情緒不佳, 發生異常變化時, 應疑及體內某些營養素缺乏。 如孩子變得鬱鬱寡歡, 反應遲鈍, 表情麻木, 多提示體內缺乏蛋白質與鐵元素, 應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水產品, 肉類, 乳製品, 畜禽血, 蛋黃等高鐵、高蛋白食品。 若孩子憂心忡忡, 驚恐不安、失眠健忘, 可能表明體內B族維生素不足, 此時補充一些豆類、動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大有裨益。 如果情緒多變, 愛發脾氣, 這些甜食過多有關, 醫學上稱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症”, 除減少甜食外, 多安排點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大有必要。
過度肥胖, 以往常將肥胖籠統地視為營養過剩, 最新資訊表明, 營養過剩僅是部分“胖墩兒”“發福”的原因, 另外一部分小胖子乃是起因于營養不良, 具體說來就是因挑食, 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造成某些“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所致。 這些“微量營養素”主要指的是B6、B12、尼克酸等維生素以及鋅、鐵等礦物元素, 它們在人體內的含量很少, 但功效甚大, 脂肪的正常代謝就離不開它們。 如果這些“微量營養素”不足, 體內的脂肪就無法代謝為熱量而散失, 只好積存于腹部和皮下, 孩子自然腹大腰圓, 體重超標,但實際上卻存在營養不良。
體重超標,但實際上卻存在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