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七情失調病因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癇病本身即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腦病疾患。 歷代醫家在對情志因素致癇的病因論述中, 多重點強調驚恐致癇的作用。

在《素問·舉痛論》中就有鞏則“氣下”、“驚則氣亂”的論述。 而《素問·奇病論》則雲“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 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驚癇候》曰“驚癇者, 起於驚怖大啼, 精神傷動, 氣脈不足, 因驚而作癇也”。 《壽世保元·癇證》曰:“蓋癇疾之原, 得之驚, 或在母腹之時, 或在有生之後, 必因驚恐而致疾。 蓋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恐氣歸腎, 驚氣歸心。 並於心腎, 則肝脾獨虛, 肝虛則生風, 脾虛則生痰, 蓄極而通, 其發也暴, 故令風痰上湧而癇作矣”。

可見在七情失調、情志過極的諸情志因素中, 以驚恐最為常見和重要。 由於突受大恐, 致使氣機逆亂, 進而損傷臟腑, 肝腎受損則易致陰不斂陽而生熱生風,

脾胃受損則精微不布, 痰濁內聚。 經久不化, 遇逢誘因, 則痰濁或隨氣逆, 或隨火炎, 或隨風動, 蒙閉腦竅, 發為癲癇。

又《景嶽全書·雜症謨·癲狂癡呆》指出小兒癇證“有從胎氣而得者, 有從生後受而得者, 蓋小兒神氣尚弱, 驚則肝膽奪氣而神不守舍, 舍空則正氣不能立而痰邪足以亂之”。 說明小兒臟腑嬌嫩, 元氣未充, 神氣怯弱, 或素蘊風痰, 複因驚恐, 而正氣不能主, 則痰邪作亂髮為癲癇, 補充了驚恐等情志因素致癇多基於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 同時也反映了驚恐致癇更以小兒為多。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