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醫學培根病的病因及其治療

作為人體三大因素之一的培根, 是分佈在全身尤其是關節、胸、胃、舌等部位, 它與全身體液的調節、食物的消化及體液運輸等生理機能的關係甚為密切。

1.培根病病因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索, 即飲食及生活起居。 在飲食方面, 凡嗜食或多食過食苦味、甘味及涼性重性之油膩食物皆易於致培根病。 在具體食品方面, 如進食新收成而未十分成熟的麥、豆以及受冰雹打著的腐爛食物, 貯戴時間太久的果品、菜類, 已經變質腐敗的山羊肉、犏牛肉、酥油、脂肪、食物油、壞蘿蔔、野蒜、陳舊的豆葉等等。 凡食物半生不熟,

或燒焦, 或過量食用黃牛乳、山羊乳、未發酵之乳酪、酪漿、涼菜、生水等等。 另外, 飲食制度不科學, 如暴飲暴食、積食宿食未消而再度進食, 均可發生培根病。 在生活起居方面, 凡住處潮濕或喜臥久臥濕地, 衣著單薄又不愛活動, 白晝睡眠受寒, 以及冬春寒冷季節入水沐浴而受寒, 均是培根病之病因。

2.培根病病狀

因發生之部位不同而異。 但不論何處有培根症, 其總的症狀都包括如下症狀。 頭昏, 身體沉重乏力, 食欲不好, 消化呆滯, 身體缺少熱量, 故多喜熱溫而惡寒涼。 雙眼浮腫, 舌頭、牙齦及口腔呈淡灰白色, 易流鼻涕, 痰唾增多。 腹脹腹泄, 瀉下之物也多呈不消化之粘液狀。 常感乏力而嗜睡, 全身關節不靈活, 易困倦。 脈象多為沉而弱。

本病多發病于雨天, 或一日中之早晨或晚間, 常在飯後發作。 如果稍事括動, 跟食易消化之溫暖食物, 處在暖和居室, 則病情緩和;反之, 如再進食涼物, 居處寒濕, 則病情必將加重。 因培根發生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因而也就表現不同的症狀。

(1)培根積於心窩部:多因食物不消, 痰及粘液增多而壅積所致。 覺心窩部堵塞如有物感, 但觸之無物, 食飲不消, 如勉強進食, 則堵塞感加重, 饑餓時稍安。

(2)鐵垢培根症:胃中粘液增多, 與食入之飲食不消之物積於胃壁, 猶如鐵之生銹狀。 患者胃火不足, 噯氣吞酸, 食欲不振, 困倦, 消瘦, 也常見嘔吐, 吐出胄中粘液及食物。

(3)胃火衷微培根症:多因過食寒涼, 或衣單薄受而起, 或常在水中作業而受寒。 患者多身體發涼,

熱量不足, 消化不良, 腹脹腹鳴, 吞酸暖氣, 瀉出未化之食物, 身體乾瘦, 日久則胃部形成痞塊。

(4)咽嚷培根症:此系由培根阻塞於咽喉部, 胸胃之中痰寒激增, 猶如酥油粘著於桶之內壁, 極難去除, 此時常感咽部及食道哽塞, 食物難咽, 病情加重, 竟至食入即吐, 終至滴水難進而坐以待斃。

培根入於體內各部位, 可引起該部位之病症, 而表現亦因部位之不同而異。

(1)培根入於肌膚

此時患者全身皮膚發癢, 體溫降低, 呈灰白色。 如進入肌肉層, 則全身發涼, 肌肉浮腫而皮膚粗糙、乾澀無光澤, 全身沉重, 且疲乏而嗜眠, 也可出現周身浮腫。 如果培根進入脈道, 則全身更感沉重而乏力, 脈道強硬, 感到發涼。 如培根進入關節骨骼, 則全身關節不利,

活動不靈, 甚至關節僵硬腫脹不能動彈。

(2)培根入於五臟六腑

1)入於心:表現為神志不清, 胸脅脹滿, 食欲欠佳, 全身沉重。

2)入於肺, 頭暈目眩, 不思飲食, 咳吐大量穢濁粘液性的粘痰, 心胸感到脹滿。

3)入於肝:肝脅作痛, 嘔吐清水, 甚則吐出粘痰、膽汁或蟈蟲。

4)入於脾:疲乏嗜眠, 倦怠乏力, 腹滿腹脹, 食物難消而下泄, 且有呼吸氣粗及嗜睡。

5)入於腎:頓感腰背疼痛, 且聽力減退, 小便不利, 受寒或在潮濕處逗留則病症加劇。

6)入於胃:此時上腹部感沉重, 胃脘部不適, 頻吐清水, 泛酸噯氣, 消化不好。

7)入於大腸:腹脹腹瀉, 腸鳴嚷嚷, 進食時感腹部脹痛。

8)入於小腸:小腹墜脹, 時欲解便, 多瀉出粘液及不消化食物。

9)入於膽:可發生昏睡嗜眠, 消化不佳,

雙目發黃, 體重因倦。

10)入於子宮:小腹及陰部發涼, 帶下綿綿不斷, 泌出皆粘液狀。

(3)培根入於頭部:培根入頭部, 則頭重如裹而嗜睡, 食而不香。

(4)培根入眼猜:雙眼腫脹, 淚流不止。

(5)培根入耳:聽力不聰, 雙耳發涼。

(6)培根入舌:舌頭活動不靈, 食物無味。

3.培根之功能性疾病

(1)能依培根病:胸脅脹滿, 疼痛難忍, 且放散到背部, 嘈雜吐酸, 難於下嚥。

(2)能化培根病:食物難消, 消化不佳, 吞酸噯氣, 胃脘脹滿, 下泄。

(3)能味培根病:食面無味, 胃納極差, 上下唇疼痛, 舌頭發冷, 語聲低微。

(4)能足培根病:頭暈目眩, 雙耳欠聰, 時作噴嚏。

(5)能合培根病:周身關節腫大、疼痛, 活動受限, 屈伸不利。

4.培根病治療

應從生活起居, 飲食療法及藥物治療等幾方面入手。

1)就起居生活而言, 切忌再在寒涼潮濕處居留, 宜在溫暖乾燥處,要多見陽光,穿足衣服,適當烤火以保暖。平時可多做輕鬆之活動如散步。忌白日睡眠,尤不可在寒冷及有風處睡覺。

2)在飲食療法方面,宜食用舊糧食所制之糌粑、陳酒、姜湯、開木、羊肉、魚、野牛肉、禿鷲、猞猁肉、狼肉,但不可過飽。食物主要以熱性性、輕性者為宜。

3)藥物療法,可服用四味光明鹽湯(乾薑、光明鹽、訶子、蓽茇),六味能消散(訶子、大黃、光明鹽、藏木香、野薑、堿花),能安均寧散(寒水石、石灰華、紅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乾薑、蓽茇、胡椒),四味石櫥散(石櫥子、蓽茇、光明鹽、小豆蔻)和八味石榴散(石榴子、蓽茇、肉桂、小豆蔻、紅花、豆蔻、白菜果、肉豆蔻)。

4)在外治法方面,可以用青鹽炒熱後作熱敷,狼皮或猞猁皮包裹胸腹部或用火灸的方法,灸背部第3、6、12等椎的俞穴。如內服藥與外治法兼施,再注意生活起居,則效果更好。

宜在溫暖乾燥處,要多見陽光,穿足衣服,適當烤火以保暖。平時可多做輕鬆之活動如散步。忌白日睡眠,尤不可在寒冷及有風處睡覺。

2)在飲食療法方面,宜食用舊糧食所制之糌粑、陳酒、姜湯、開木、羊肉、魚、野牛肉、禿鷲、猞猁肉、狼肉,但不可過飽。食物主要以熱性性、輕性者為宜。

3)藥物療法,可服用四味光明鹽湯(乾薑、光明鹽、訶子、蓽茇),六味能消散(訶子、大黃、光明鹽、藏木香、野薑、堿花),能安均寧散(寒水石、石灰華、紅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乾薑、蓽茇、胡椒),四味石櫥散(石櫥子、蓽茇、光明鹽、小豆蔻)和八味石榴散(石榴子、蓽茇、肉桂、小豆蔻、紅花、豆蔻、白菜果、肉豆蔻)。

4)在外治法方面,可以用青鹽炒熱後作熱敷,狼皮或猞猁皮包裹胸腹部或用火灸的方法,灸背部第3、6、12等椎的俞穴。如內服藥與外治法兼施,再注意生活起居,則效果更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