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壯醫學拉肚子的概述

拉肚子:又名“屙肚”、“屙瀉”;指排便次數增多, 糞便稀薄, 甚至拉出水樣便的一種疾病。 中醫診為“泄瀉”。 西醫“急性腦炎, 慢性腹瀉, 消化不良”等屬此範疇。

病因病機:感受外部, 飲食失調, 情志不舒或體虛, 導致穀道不通, 水穀不化, 夾雜而下。

臨床表現:主症:大便次數增多, 大便或清稀, 或如水樣, 或夾雜康穀, 或如溏泥。

兼症:胸悶食少, 怕冷發熱, 鼻塞頭痛, 肢體酸痛。 或肛門灼熱, 小便黃少, 煩熱口渴。 或胸腹痞滿, 噯腐酸臭。 或周身酸累無力, 臉色蠟黃, 腰膝酸軟。

治療原則:暢通穀道, 或祛邪止瀉, 或補虛止瀉, 或固澀止瀉。

內治法:①野南瓜(算盤木)根15克,

爆牙郎苗9克, 番桃葉12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②百草霜9克, 細茶葉30克, 茶油3奄升, 大米適量, 將米炒黃, 人茶葉、茶油微炒, 加水煎沸取汁, 調百草霜服, 每日1劑。

③烏雞1只(去毛及內臟), 茅莓根15—30克, 將藥納人雞腹內, 燉服, 每曰1劑, 治慢性屙瀉。

④老姜30克, 米醋60奄升, 煎服, 每日1劑。

⑤番桃葉適量, 米少許, 共炒, 煎服, 每日1劑。

⑥糯米50克, 用水浸泡一宿, 晾乾, 文火炒熟後研末, 加山藥粉30克, 胡椒末o.3克, 砂糖適量, 淸晨用熱開水沖服, 每日1劑。

外治法:

①鮮吳茱萸葉適量, 搗爛, 調米水炒, 熱數肚臍。

②藥線點灸梁丘、臍週四穴、足三裡, 治療急性屙瀉。

③藥線點灸臍週四穴、下關元、命門、足三裡、上巨虛、陰陵泉, 每日1次, 15日1個療程, 治療慢性屙瀉。

④藥線點灸臍週四穴、四縫、足三裡,

每日1次, 治療小兒屙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