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化濕的三種方法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儘管現代的醫療技術已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但是仍然無法避免一些疾病找上門來。 尤其是在春夏之交, 陰雨連綿的時候, 濕氣就會悄悄的盯上人們。 如果身體內的濕氣過多, 那麼不僅各個關節會感到疼痛, 而且還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那麼中醫有哪些治療濕氣的方法呢?

在大自然中, 溫度與濕度, 是影響動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一種動物或植物, 轉移到另一個氣候條件不同的地方之後, 就可能難以適應, 甚至無法生存。 氣候反差越大, 生存概率越低。 人體的內環境也是如此,

濕氣也是影響內在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體內的濕氣有兩種:陽虛則寒。 陽虛有濕者, 濕從寒化, 名為寒濕, 其症多見於舌淡苔白小便清, 治當溫陽化濕;陰虛則熱。 陰虛有濕者, 濕從熱化, 名為濕熱, 其症多見於舌紅苔黃小便黃, 且尿騷味重, 治當清熱利濕。 寒濕與濕熱性質不同, 治法也存在一定差異。

薏米仁、赤小豆煮粥, 是網上流傳極廣的祛濕氣的食療方, 有的人服後有效, 有的人服後效果不明顯, 甚至胃中嘈雜, 為什麼呢?因為, 相對而言, 薏米仁、赤小豆更適合於濕熱, 而不宜久用於寒濕體質。

其實, 除了溫陽化濕、清熱利濕之外, 化濕的方法還有多種, 現分述如下:

1、健脾燥濕

脾主運化。 飲食入胃, 首先由胃將其消磨溶解,

而後, 由脾陽將其腐熟, 並將水穀精微輸送到人體其他臟腑器官進行更深層次的吸收利用。 如果脾虛, 運化功能低下, 或者暴飲暴食, 飲食超出了脾的運化能力, 則水穀運化無力而水濕內滯, 此謂之脾虛生濕, 治當健脾燥濕, 香砂六君丸為其代表方劑。

2、利水滲濕

江河之水, 蒸騰上升, 則化為雲霧。 水, 凝聚而有形;濕, 彌漫而無形。 二者同出一源, 互根互化。 絕其水源, 則濕氣跡消, 因此, 利水亦可化濕。 所用之藥大多性質比較平和, 如: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薏米、瞿麥、扁蓄、茵陳、玉米須、赤小豆等。 八正散、三仁湯等即屬此類治法。

3、芳香化濕

由於體質上寒熱的不同以及濕氣存在程度上的差異, 有時, 濕氣表現得粘滯膠著, 這時, 用一般的利水滲濕藥,

效果不大理想, 當用芳香化濕法。 芳香之品, 其性清揚、通透、發散, 能破濕濁粘稠之性, 故能取效。 藥用藿香、佩蘭、蒼術、砂仁、豆蔻、草果等。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中醫治療濕氣方法的簡單介紹。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被濕氣困擾過, 其實濕氣並不可能, 只要我們找准方法, 並且用實際行動來證實, 那麼就一定能夠擊敗濕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