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臨床表現
血管瘤多認為是先天發生的血管異常, 故多數病人出生時即有或在出生後一年內出現。 血管瘤一般隨著身體的發育而長大, 成年後腫瘤即停止發展, 而且有自然消退的現象。
小腸血管瘤多無臨床特殊症狀, 只在作腹部手術或屍檢時發現。 約1/3患者可表現為併發症的症狀。
1.消化道出血
是小腸血管瘤的主要表現, 也是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 1/3~1/2血管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血管瘤表面的黏膜常可形成潰瘍而致慢性出血, 出血量多較小可呈現間歇性黑便、柏油樣便或僅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腹痛較常見
部分病人以腹痛為首發症狀多為中腹部隱痛、鈍痛, 無明顯規律性, 早期多是由於腸管功能失調、蠕動紊亂所致。 有時服一般藥物可暫時緩解, 常使病人延誤去作進一步檢查。 腫瘤導致腸梗阻時, 可出現陣發性腹痛。
3.腸梗阻、腸套疊
小腸血管瘤併發腸梗阻、腸套疊較少見。 腸梗阻多是由腸套疊所致, 常可自行緩解, 呈間歇性, 發作時腹部可觸及套疊包塊;少數病例需急診手術以解除梗阻。
4.食欲減退、乏力、消瘦
部分病人因長期慢性失血、梗阻、腹痛而食欲減退、體重下降。
5.體檢
小腸血管瘤早期無明顯體征, 僅可有腹部深壓不適或疼痛, 部分病例可始終無陽性體征;晚期可有長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貌、面色蒼白、消瘦, 慢性梗阻可見腸型及蠕動波, 腹部有輕度壓痛, 少數病例可觸及腹部腫物。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
長期慢性出血者可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大便隱血試驗可陽性
2.其他輔助檢查
(1)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出血期間行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檢查是定位和定性的最好診斷手段。 採用改良的Seldinger法, 經股動脈將Cordis導管送入腸系膜動脈支,
(2)99mTc顯像
出血速度只要≥0.05~0.1ml/分時, 該技術能測出放射性核素從血管逸入腸腔, 對於小腸腫瘤性出血檢出率高, 但定位率低, 原因可能是病變處出血逸入腸腔後, 標記的紅細胞隨腸蠕動遊動或腸管位置移動所致, 顯像部位多在病變部位以遠。 如採用動態觀察可提高定位診斷率。
(3)纖維內鏡檢查
較長的纖維十二指腸鏡可達到空腸上段, 經口插入的小腸鏡一般長約2~3m, 由於小腸的彎曲和活動度大, 常規方法不易順利通過, 故需用引線牽拉法。 操作麻煩、費時、病人亦較痛苦且檢查者需要較高的檢查技巧, 故在國內應用不廣, 但在國外應用較多。
(4)X線檢查
X線對局限息肉型血管瘤有一定價值, 小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小腸分段造影檢查較常規鋇餐檢查優越, 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可檢出80%的病變具體表現有形態、大小可變的邊緣光滑或分葉息肉樣病變, 偶爾腹部X線檢查可發現有多數移動之鈣化點, 表示血管內血栓有鈣化。
診斷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剖腹探查
病灶出血兇險不允許進一步檢查時, 應及時剖腹探查, 仔細檢查腸道及系膜, 對可疑處可切開腸壁進行探查。
治療
對於有症狀的小腸血管瘤病例可行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大多數手術的目的是止血。
1.確定出血部位
2.手術切除範圍
手術切除有病變的腸段, 切除範圍與良性小腸局部切除範圍相同。 應注意詳細探查病灶, 以免遺漏。 如無其他隱性出血部位, 一般即可治癒。 多發性血管瘤術後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潛在危險性。
預防
手術預後多良好。 多發性血管瘤術後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潛在危險性。 有報導極少數的小腸血管瘤可惡變為血管肉瘤, 因此術後應注意定期複查。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小腸血管瘤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小腸血管瘤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小腸血管瘤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注意預防。 避免此類病情的加重。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