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脈病人病的問題

在判斷疾病預後輕重吉凶上, 醫界有“脈病人不病者死, 人病脈不病者生”的俗諺。 所謂脈病人病, 簡單地說, 脈病就是脈象的異常變化, 即病脈;人病乃機體發病後的症候表現, 即症狀。

最早談到脈病人病問題的是《難經》, 廿一難說:“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日生, 脈病形不病日死。 ”其後《傷寒論·平脈法第二》繼承發揮《難經》的觀點說道:“師日:脈病人不病, 名日行屍, 以無王氣, 卒眩僕不識人者, 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 名日內虛, 以無穀神, 雖困無苦。 ”成無己為之注日:“脈者, 人之根本也。 脈病人不病, 為根本內絕, 形雖且強, 卒然氣脫,

則眩運僵僕而死, 不日行屍而何!人病脈不病, 則根本內固, 形雖且贏, 止內虛爾。 谷神者, 穀氣也。 谷氣既足, 自然安矣。 《內經》曰: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 死;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 ”在臨床上確有脈病或人病的情況, 而且古代文獻有記載, 醫中有流傳, 如何對待和評價它, 是值得商討的一個問題。

脈象和症狀都是疾病的客觀表現, 醫者只有依據脈症才能分析判斷疾病。 一般情況下, 人體一旦發生疾病, 脈症會相應的發生反映。 由於疾病的種類、發病者的體質、抗病力、年齡等諸方而的差別, 有的脈象變化較大, 有的症狀表現顯著, 或二者皆著, 或二者皆微。 “脈者血氣之神, 邪正之鑒(張景嶽)”。 脈診對診斷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心脈功能的判定,

氣血虛實及營血運行情況表現尤為突出。 氣血充實則脈強有力, 氣衰血虧則脈弱無力, 血熱則脈搏數疾, 血寒則脈脫遲緩, 血少則脈細或澀, 血滯則脈結代而不整。 急性熱病脈多數而有力, 慢性衰退性疾病脈多細而微。 凡此種種, 不一而足。 症狀的出現以急性病最為迅速和明顯, 諸如急性熱病、外科疾患、胸痹、胃痛、痢疾等, 莫不如此。 有些病時作時止, 症狀亦時現時隱, 有的慢性病亦有明顯的症狀, 某些疾病在其發展形成階段, 多無症狀出現。

脈病人不病是否就死或意味著病情發展嚴熏, 人病脈不病是否就生或意味著病情輕微好轉?這顯然不符合臨床實際, 至少不是普遍如此。 有許多的場合脈象已呈較大變異甚至出現結代脈等,

未必就是病情十分嚴重或是死症;雖然古人論脈常提到某病見某脈凡日死、兒月死, 不兼及症是缺少根據的, 規定具體時間, 更難準確。 因為僅憑脈象還難以微到全面透徹的把握病情, 也就難以做到準確的預後判斷。 周學霆說:“平人脈歇止無妨。 ”簡直不以病論。 周氏又說:“余弱冠時, 嘗至一地, 見二婦人, 切其脈按之至骨, 絲毫欲絕, 問其體, 一毫無病。 過十年再至其地, 診其脈依然故我也。 過十年, 三至其地, 診其脈依然如初也。 距今叉十有餘年矣, 二婦白髮齊眉, 青衿滿眼。 ”二婦人脈沉至如絲欲絕, 以脈論, 已不啻病脈, 非但無危殆, 且體健壽高, 說明不能僅以脈變定吉凶病否。

戴起宗說:“《脈經》曰:脈來五。 蔔投而不止者,

五臟皆受氣, 即無病。 四十投而止者, 髒無氣, 卻後四歲死, 以致十投一止者。 四髒無氣, 歲中死。 其言幾髒無氣, 以分別幾髒之死期, 予竊疑之, 果此髒氣絕, 又安能待四歲三歲乎?”可見古代有不少醫家對完全據脈象斷病, 是持懷疑否定態度的。 徐靈胎說:“至雲診脈, 即可以知何病, 又雲人之死生, 無不能先知, 則又非也。 蓋脈之變遷無定, 或有卒中之邪, 未即通於經絡, 而脈一時來變肯, 或病輕而不能現於脈者, 或有沉痼之疾, 久而與氣血相並, 一時難辨其輕重者, 或有依經傳變, 流動無常, 不可執, 一時之脈, 而定其是非者。 況病之名有萬, 而脈之象, 不過數十種, 且一病而數蔔種之脈, 無不可見, 何能診脈而即知其何病?若夫真髒之脈, 臨死而終不現者,
則何以決之?是必以望聞I可, 三者合而參觀之, 亦百不失一矣。 故以脈為可憑, 而脈亦有時不足憑;以脈為不可憑, 而又鑿鑿乎其可憑。 總在醫者熟通經學, 更深思自得, 則無所不驗矣。 ”徐氏之言, 確是平允之論。

人病脈不病是否就無險而獲生, 這也要具體分析。 發病後脈症隨應, 這是普遍情況。 但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 人病而脈未顯突出變化也常常有。 在這種情況下, 單據其脈不病斷其生, 也是片而失實的。 生死輕重的判斷取決於疾病的發病規律和特點, 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與病變的嚴重程度如何。 《內經》說:“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猶死。 ”有些惡性腫瘤、慢性病、老年功能衰退病, 久病不起, 病至形肉大脫階段, 雖脈候尚屆調和, 不能以脈調而忽視其預後的嚴重性。徐靈胎說:“噎膈反胃,脈如常人,久則胃絕而脈驟變,百無一生。”這是症變脈不變終至不救的例證。徐氏又說:“宜從證者,雖脈極順,而症危,亦斷其必死;宜從脈者,雖症極險,而脈和,亦決其必生。”其論頗具至理。

對疾病預後的推斷:要全面客觀地考察脈症,既重視症,也重視脈,有時症狀發揮的作用大些,有時脈診發揮的作用大砦,二者互參作用益大。另外,無論是脈是症,都是隨著疾病及其不同階段,而表現各異。我們必須做到知常達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張景嶽說:“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情無所遁,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此最是醫家之妙用。”言簡意賅,診病之道,張氏有得矣。

不能以脈調而忽視其預後的嚴重性。徐靈胎說:“噎膈反胃,脈如常人,久則胃絕而脈驟變,百無一生。”這是症變脈不變終至不救的例證。徐氏又說:“宜從證者,雖脈極順,而症危,亦斷其必死;宜從脈者,雖症極險,而脈和,亦決其必生。”其論頗具至理。

對疾病預後的推斷:要全面客觀地考察脈症,既重視症,也重視脈,有時症狀發揮的作用大些,有時脈診發揮的作用大砦,二者互參作用益大。另外,無論是脈是症,都是隨著疾病及其不同階段,而表現各異。我們必須做到知常達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張景嶽說:“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情無所遁,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此最是醫家之妙用。”言簡意賅,診病之道,張氏有得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