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什麼是經絡辨證

經絡辨證, 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 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 以判斷病屬何經、何髒、何腑, 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 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 源於《內經》, 後世多有發揮。 《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 奇經八脈病證, 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 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

經絡分佈周身, 運行全身氣血, 聯絡臟腑肢節, 溝通上下內外, 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 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 當人體患病時, 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

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 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 進而內傳臟腑。 反之, 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 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 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 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 出現各種異常反應, 如麻木、酸脹、疼痛, 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 或皮膚色澤改變等。 這樣, 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 如肺臟病證, 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肝病者, 兩脅下痛, 引少腹。 ”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

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 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 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