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腳氣的高發性, 使得很多患者認為“腳氣是再普通不過的小病了, 對健康沒多大影響, 無非就是腳癢的時候不舒服而已, 擦點藥止止癢就好了”。 其實這種觀念是極其錯誤的, 因為即使是腳氣這種“小病”也會來帶大危害。
腳氣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引發丹毒危機生命
家住礄口的王先生14歲時就患上了腳氣, 他覺得腳氣不是病, 買了一些藥膏之類的擦抹, 但這腳氣仍時好時壞。 特別是春夏季節, 不但腳臭, 還長泡和潰爛。
一周前, 他突然發燒到39℃, 腳背逐漸腫成了一個小饅頭, 沒辦法穿鞋走路, 而且大腿根也開始腫。
經檢查, 醫生告訴王先生, 他這是腳癬導致的丹毒。 腳氣發作時會引發瘙癢, 病人會有意無意去搔抓, 很容易撓破趾間較嫩的皮膚。 一旦皮膚出現破損, 會有細菌乘機鑽進淋巴管, 並沿淋巴管上行, 形成腳部和大腿根腫痛, 這種情況就是丹毒。 嚴重者還會引起周邊的血管發炎, 骨頭外面的筋膜發炎, 逐漸深入形成骨髓炎等更嚴重的後果。 因此得了腳氣絕不可輕視, 一定要認真治療。
要徹底治癒腳氣需注意避免以下5個常見誤區
不少有腳氣的患者都像王先生, 腳癢了就自己擦點藥, 用藥幾天症狀消失便停藥, 結果過不了多久就又會復發。 專家表示, 導致腳氣久治不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在腳氣的認知、治療等方面存在很多誤區。
誤區一:不癢, 就是腳氣治好了
很多腳氣患者治療腳氣的行為是在“止癢”, 而非治腳氣。 患者一般是有了症狀就用藥, 症狀緩解便停藥, 沒有完成說明書規定的治療腳氣的療程。 事實上除了瘙癢, 真菌還能引起紅腫、發熱、脫皮等多種皮膚炎性反應症狀。 一般在用藥2~3天后, 真菌得到抑制, 生長繁殖速度變慢, 炎性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但是並不代表皮膚內的真菌被徹底清除。 至於用到的抗真菌藥物, 也必須嚴格按照療程使用, 才能夠起到“殺菌治腳氣”的效果。
誤區二:錯用外用藥
因為癢是腳氣最難忍受的症狀, 所以很多腳氣患者會使用一切可以止癢的藥物來治療腳氣,
誤區三:泡腳劑能治療腳氣
治療腳氣不能單獨使用泡腳劑, 並且不是所有的腳氣類型都能使用。 對於“角化過度型”腳氣, 腳上皮膚又厚又硬的, 可以先用泡腳劑去除角化的皮膚,
誤區四:只治腳氣, 不顧甲癬
部分腳氣患者, 很有可能同時患甲癬, 即俗稱的“灰指(趾)甲”。 同時患了腳氣和甲癬的人, 由於某些原因, 如經濟不允許或認識上不到位, 往往只治腳氣, 對甲癬不管不顧。 這種“顧此失彼”的治療方法, 實不可取。 患了甲癬的指(趾)甲相當於一個“種子庫”, 即使治好了腳氣, 甲癬這個“種子庫”仍會隨時將真菌重新“播種”到足部皮膚上, 因此, 只治腳氣而不管甲癬, 是沒法徹底治癒腳氣的。
誤區五:家庭成員不同時治療
一個人治癒了, 但其他家庭成員沒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