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黃又名甘草黃、甘中黃。 載《日華子本草》。 系甘草粉置竹簡內, 於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
【炮製方法】《本草綱目》:“人中黃, 以竹筒入甘草末於內, 竹木塞兩頭, 冬月浸糞缸中, 立春取出, 懸風處陰乾, 破竹取草, 曬乾用。 ”現行, 取一端有節的竹簡、刮去竹青, 裝入甘草粗粉, 填實, 口端用紙(或布)塞緊, 松香封口, 立冬前浸入糞坑中, 立春取出, 用清水漂洗1個月, 每日換水1次, 取出陰乾, 劈破竹筒, 取出甘草, 日曬夜露1個月, 至無臭味。 乾燥。
【飲片性狀】呈圓柱形硬塊, 外表及斷面均呈暗黃色, 粗糙而緊密, 甘草纖維縱橫交織,
【炮製作用】人中黃性味甘、鹹、寒。 歸心、胃經。 具有清熱涼血, 瀉火解毒的功能。 用於熱病發斑, 血熱毒盛, 斑疹紫黯, 或高熱發狂及咽喉腫痛, 丹毒瘡瘍等證。 如治溫疫熱毒的人中黃丸(《張氏醫通》);與茜根汁、竹瀝、薑汁同用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丹溪心法》);配伍金銀花、丹皮、生山梔治丹毒, (《現代實用中藥》):配伍酒大黃治中河豚、菌毒及一切惡瘡(《本經逢原》。
【炮製研究】人中黃宋初《日華子本草》收載製備方法:“糞清冷臘月截淡竹去青皮, 浸滲取汁, 治大行熱, 狂熱痰, 中毒並惡瘡蕈毒, 取汁服, 浸皂夾、甘蔗治天行熱疾。 ”金元時代改放甘草至竹筒內:“以竹簡兩頭留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