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 甲文多刻在龜的腹甲上, 少數刻在龜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頭骨上——二者合稱龜甲獸骨文字。 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歷史, 這種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 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
那是在清朝末年, 有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人是一位金石學家, 他同時也愛好考古。 當時他擔任國子監祭酒(古之國子監相當於國立大學, 祭酒的職位與校長相當)。 1899年的一天, 王懿榮患瘧疾, 就叫他的學生趙軍去抓藥。 趙軍來到離國子監最近的大藥鋪, 裡面要等二個小時才能配抓,
王懿榮是個細心的人, 煎藥前他打開中藥包對著處方一味味查看, 驀然發現其中一塊已經打碎的“龍骨”片有些花紋, 他認為這是古代人有意刻畫上去的, 應當是一種文字符號即古篆文, 就問趙軍:“你在什麼地方抓的藥?”趙軍忙回答:“我在離國子監三裡外的小藥鋪抓的, 處方與中藥不對?”王懿榮見趙軍領會錯了, 又說:“藥沒有抓錯, 你過來看看, 這中藥龍骨上有古文字。 ”趙軍過去一看, 龍骨上果然有古文字, 高興地說:“先生, 這可是個重大發現!”“是, 是!”二人都歡快地笑了。 王懿榮接著又說:“咱們快去那個中藥鋪看看還有沒有帶字的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