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訣》

多種歌訣體脈學著作的書名。 其中以《王叔和脈訣》和《崔嘉彥脈訣》兩種影響較大。

《王叔和脈訣》一卷, 簡稱《脈訣》。 多認為系六朝高陽生託名著作。 此書的主體內容取自王叔和《脈訣》, 編成四言歌訣形式, 闡述脈理、脈法。 將24種脈象分為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裡(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三類。

《崔嘉彥脈訣》一卷, 又名《崔真人脈訣》、《紫虛脈訣》。 近據考證系託名宋代崔嘉彥(子虛)撰, 實為崔氏三傳弟子張道中撰於天曆三年(1330)。

崔嘉彥認為脈理浩繁, 但可以用浮、沉、遲、數四者為綱加以總括。 為了便於初學者學習、記憶,

張道中以通俗的文字將崔氏脈學流派的脈學知識編成四言歌訣, 後世託名《崔嘉彥脈訣》。

全書僅3000餘字, 而內容豐富, 包括脈理、診脈方法、三部九候與臟腑軀體的配屬關係、27種病脈的體象、各種常見病的脈象、婦人小兒診脈方法、四時氣候變化與脈象的關係以及五臟的正常脈象與病理脈象等, 對於臨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流傳較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