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桃李清胃湯

組成 鮮桃樹根皮30克, 鮮李樹根皮30克, 當歸尾10克, 生地黃15克, 川芎10克, 牡丹皮10克, 黃連8克, 升麻10克, 白芍20克, 甘草10克。

功效 清熱涼血, 解痙止痛。

主治 舌咽神經痛、牙齦炎、冠周炎、髓齒、潰瘍性口腔炎等, 病位均在陽明經脈循行部位, 辨證屬於胃火血熱者, 症見患處疼痛, 頭面紅腫, 口氣穢臭, 甚者唇舌頰腮腫痛、潰爛、出血, 舌紅, 苔黃或少苔, 脈弦數或滑數。

用法 每日1劑, 水煎2次混合後, 分2份上、下午各服1次, 一般3~5天獲效。 忌食辛辣煎炒、溫燥之物。

方解 本方以金元醫家李東垣《蘭室秘藏》之清胃散為基礎, 原方清胃泄火、涼血止痛,

主治胃有積熱、陽明邪火所致的頭面牙痛, 口臭牙宣, 齦腫舌爛等症。 方用黃連瀉火, 生地、丹皮清熱涼血, 當歸養血和血, 升麻清熱解毒, 引諸藥入陽明, 以收清胃火, 祛血熱之效。 桃樹根皮功能利水解毒殺蟲, 常用於胃火血熱所致之水腫, 瘡癰、心腹疼痛;李根白皮為《金匱要略》奔豚湯之君藥, 功能清火降逆止痛。 民間常用二者治療顏面、口腮、唇舌、牙齒等由火旺血熱引發的痛證。 二味根皮採用鮮者, 意在保持植物原汁, 性潤而藥效更佳。 配伍白芍、甘草, 除有酸甘化陰, 緩急止痛作用外, 尚能調和諸藥, 防止苦寒太過傷陰。 故本方集清胃散、芍藥甘草湯之功效, 重加新鮮桃樹、李樹根皮, 共奏清熱涼血, 解痙止痛之功。

加減 疼痛如刺, 劇烈難忍者,

加僵蠶、全蠍(研末吞服);患處紅腫或糜爛者, 加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有出血者加白茅根、燈心草;口乾舌燥, 尿黃便秘者, 加大黃、滑石(沖服);心煩潮熱者加蓮子心、玄參、麥冬;神疲體倦者, 另用西洋參、黃精、枸杞早晚蒸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