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在沒足月的情況下就出生,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疑問:早產兒跟別的足月出生的寶寶有什麼不一樣嗎?早產兒會不會是腦癱的?那麼如何根據日常觀察來判斷早產兒是不是腦癱患兒的呢?萬一早產的寶寶患了腦癱怎麼辦呢?下面瞭解一下。
腦癱的早期症狀要清楚
腦癱會有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寶寶抱著時才腿不停的抖不是抽搐, 抽搐在平坦會發生, 這個年齡的寶寶, 渴望走路, 渴望去地上爬, 所以蹬腿。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 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 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
2、小兒出生後哺喂困難, 如吸吮無力, 哭聲弱或多哭, 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 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後。 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 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 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 如雙手屈指內收, 雙拳緊握, 前臂內旋, 頭頸後仰等。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 但早期多見:
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 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 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 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
2、身體發硬, 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 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 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 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 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 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 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 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哺乳困難, 生後不會吸吮, 吸吮無力或拒乳, 吸吮後疲乏無力, 經常出現嗆咳、葉奶現象, 嘴不能很好閉合, 體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勢, 小兒出生後十分安靜, 哭聲微弱或持續哭鬧。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 如角弓反張、蛙位元、倒U字形姿勢等。 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 或拇指內收, 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 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 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 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 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 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 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14、小兒易驚:抽搐、尖叫或煩躁不安。
15、自發運動少或不動或易打挺, 全身鬆軟、肌肉鬆弛或全身發硬, 經常從繈褓中竄出去。
有些腦損傷較輕微, 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 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1、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 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 手的精細動作, 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 不協調, 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 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 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吃手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早產兒的腦癱干預治療方法
1、兒童期的學習和訓練:有腦損傷的早產兒, 由於存在認知和智力方面的障礙, 學習的注意力通常只能維持在數秒時間內。 對這類兒童進行早期特殊教育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培養其學習的注意力。
一般兒童在接受教育的初期, 只能在較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且極易受其他事物及環境因素影響而轉移注意力。 因此在早期教育的起初階段, 要在安靜的環境中, 將患兒喜歡的食物或玩具放在兒童視線範圍之內以吸引其注意力。 父母與患兒可相對而坐, 可以找兒童故事大全使孩子能維持聽故事的興趣達5分鐘以上, 或專注於一種共同的活動中。 然後父母要設法逐漸延長專注力訓練, 並將這些活動內容循序漸進地堅持下去, 直至孩子能基本控制自己的專注力。
2、運用引導式教育方法:引導式教育是將教育及生活聯繫起來, 讓孩子通過主動參與來解決自己因活動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統合困難, 從而建立積極、主動和獨立的性格。
3、音樂與遊戲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教育與遊戲相結合,讓患兒放鬆肌張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4、父母、幼教工作者對於這些孩子要耐心,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特點和問題盡可能通過訓練、活動糾正孩子的毛病。在上學前,應根據每一個孩子的特點,為孩子制定一個訓練教育計畫,使孩子儘早趕上正常的孩子,與他們一起學習和生活。
爸爸媽媽在寶寶出生早期要多多留意他們的行為表現,一旦發現異常最好及時就醫,以免稍不留意就會錯過最好的治療。
從而建立積極、主動和獨立的性格。3、音樂與遊戲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教育與遊戲相結合,讓患兒放鬆肌張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4、父母、幼教工作者對於這些孩子要耐心,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特點和問題盡可能通過訓練、活動糾正孩子的毛病。在上學前,應根據每一個孩子的特點,為孩子制定一個訓練教育計畫,使孩子儘早趕上正常的孩子,與他們一起學習和生活。
爸爸媽媽在寶寶出生早期要多多留意他們的行為表現,一旦發現異常最好及時就醫,以免稍不留意就會錯過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