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痄腮的刮痧療法

痄腮又稱“蛤蟆瘟”, 是由風溫疫毒所引起, 以發熱、耳下腮部疼痛為主症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但以冬、春季多見, 散發為主, 亦可流行。 發病年齡以5~9歲小兒為多。

痄腮潛伏期8~30天, 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較急, 無前驅症狀。 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欲不佳、噁心、嘔吐、全身疼痛等, 數小時腮腺腫痛, 逐漸明顯, 體溫可達39℃以上, 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 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 一般以耳垂為中心, 向前、後、下發展, 狀如梨形, 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 發亮但不發紅, 觸之堅韌有彈性, 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

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 雙側腫脹者約占75%。 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 重症者腮腺周圍組織高度水腫, 使容貌變形, 並可出現吞咽困難。 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 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 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 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 全程約10~14天。 頜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時受累, 或單獨出現頜下腺腫大, 表現為頸前下頜腫脹並可觸及腫大的腺體。 舌下腺腫大可見舌及口腔底腫脹, 並出現吞咽困難。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本病以耳垂為中心出現彌漫性腫脹疼痛, 甚則腫處拒按, 咀嚼困難, 伴寒熱頭痛。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曲池、翳風、頰車、角孫、列缺、合谷、外關。

(見圖7-8-1、圖7-8-1、圖7-8-2、圖7-8-3)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 屈肘, 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翳風:在耳垂後, 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頰車:在面頰部,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 當咀嚼時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處。

角孫:頭顳部, 將耳部前折時, 耳尖正上方入髮際處。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 橈骨莖突上方, 腕橫紋上1.5寸處。

合穀:在手背, 第一、二掌骨間, 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 尺橈骨之間, 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3)刮拭順序 先點揉翳風、頰車, 再刮角孫, 然後刮頸部大椎穴, 最後刮上肢曲池, 外關、列缺、合穀。

(4)刮拭方法 瀉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 先用拇指點揉翳風、頰車,

用力宜重。 再刮頭部角孫, 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 因此手法要輕柔, 以不出痧為度, 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 通常用補法, 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 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可每天1次。 然後刮頸後高骨大椎穴, 用力要輕柔, 不可用力過重, 可用刮板棱角刮拭, 以出痧為度。 最後刮上肢曲池、外關、列缺、合穀穴, 由上至下, 依次刮拭, 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二、病例

張某, 男, 15歲。 患者前日突然渾身發熱、畏寒、頭痛、咽痛、噁心、嘔吐, 之後腮腺腫痛, 逐漸明顯, 伴有吞咽困難。 取大椎、曲池、翳風、頰車、角孫、列缺、合谷、外關穴, 在塗抹刮痧油之後, 行刮痧治療, 每日1次。 1周後痊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