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免疫治療的目的在於調動機體內在免疫能力以控制腫瘤, 所以免疫療法目前已成為肝癌綜合治療不可缺少的部分, 對手術、放療、化療起輔助治療作用。 較早採用的有卡介苗、短小棒狀桿菌。 近年則多用鏈球菌製劑、干擾素、腫瘤壞死因數等。 具體說明如下:
(1)卡介苗:實驗證明卡介苗與腫瘤細胞存在著共同的抗原, 提示微生物製劑除能增加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外, 還有特異性抗腫瘤作用。 一般用中藥或(和)化療合併卡介苗治療肝癌可能延長生存期。
(2)短小棒狀桿菌:實驗證明短小棒狀桿菌能抑制10餘種動物腫瘤的生長。
(3)鏈球菌製劑:早在60年代, 有人注意到癌症患者在甲族鏈球菌感染後會自動消退, 因此, 已從鏈球菌製備, 治療腫瘤。 日本於1983年開始市售, 對多種腫瘤均有一定的療效。 臨床應用於不能切除的肝癌, 能提高生存率。 倘配合介入治療, 療效較佳。 實驗研究證明:免疫治療能啟動機體的免疫功能, 顯示能誘導更多的腫瘤壞死因數, 從而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
(4)干擾素:干擾素是人體細胞接觸病毒後產生能干擾病毒生長和增殖的蛋白質。 70年代以來發現干擾素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作用。
(5)腫瘤壞死因數(TNF)TNF的抗癌機理為:①對腫瘤細胞有高度特異性, 能選擇性地抑制其DNA的合成。 ②通過受體介導性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 然後進入溶酶體, 引起系列生化反應, 發揮直接細胞毒效應。 ②損傷或阻塞腫瘤血管, 引起出血性或缺血性壞死。 ④增強免疫功能, 使輔助T細胞活化和B細胞分化, 並啟動NK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