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秋收有道 祛濕健脾多按3個寶穴

編者按:秋季是一個乾燥的季節, 也是很多疾病猖獗的時候, 秋季養生大家首先要關注自己的脾胃, 多在飲食上注意自己脾胃是不夠的, 還要有方法才能保護自己的脾胃。

立秋後, 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早晚溫差大。 此時, 天上有烈日, 地上多水濕, 濕熱交蒸, 合而為濕熱邪氣。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 因脾喜燥惡濕, 濕邪留滯, 最易困脾。 為適應自然界由“夏長”到“秋收”的陰陽變化, 人體之氣血也隨之內收。 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 胃酸分泌增加, 腸胃功能加強, 人們食欲隨之旺盛, 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

立秋過後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 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 其中, 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 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好辦法。

除了按摩祛濕養脾外, 還可食療

忌食生冷食物。 剛入秋天氣還很熱, 但陽氣已變少, 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 如寒性的西瓜, 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 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的食物。 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此外, 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也可多吃。 自古以來, 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 能滋養腸胃, 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選擇清淡的食物。 肉食相比, 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 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 適當多吃, 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 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 粥利於健脾, 可助脾胃滋陰, 平衡健旺的陽氣。

以淡補為主。 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 應“淡補”, 指補而不膩, 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 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 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除了鴨肉外, 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

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 中醫提醒人們, 還可吃祛濕熱的藥物。 如暑濕偏重, 可用些祛濕熱的藥物。 《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 以香薷飲為首藥。 ”可見, 祛濕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

中醫食療之健脾藥膳

健脾藥膳

健脾藥膳是選用健脾益氣的中藥, 配合一定的食物, 經烹調而成的藥膳食品。 此類藥膳具有健脾益氣、和胃調中之功效。 適用於脾虛氣弱之人, 症見精神困倦、四肢軟弱、氣短懶言、頭昏自汗、食欲不振、胃脘隱痛、便溏腹瀉、舌質淡、苔白、脈緩無力等。

參棗米飯

這款健脾養胃粥, 需要黨參10克, 糯米250克, 白糖50克。 將黨參、大棗放在沙鍋內, 加水泡發後煎煮30分鐘左右, 撈出黨參、大棗, 藥液備用。 將糯米淘洗乾淨,

放在大瓷碗中, 加水適量, 蒸熟後, 扣在盤中, 將黨參、大棗擺在糯米飯上, 藥液加白糖, 煎成濃汁後澆在棗飯上即成。 可做早餐食用。 此米飯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 適用於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

白術豬肚粥

白術30克, 檳榔10克, 豬肚1只, 生薑少許, 粳米60克。 將豬肚洗淨, 切成小塊, 同白術、檳榔、生薑煎煮, 取汁去藥渣, 入粳米同煮成粥。 豬肚撈出切塊或片蘸麻油、醬油佐餐。 早晚各服一次。 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腹部虛脹、大便溏瀉不爽等, 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

總結:這三個穴位是健脾寶穴, 每天堅持按一按, 輕鬆保護脾胃, 小編還給大家介紹了兩款飲食, 藥食同源, 這兩款菜肴一樣可以達到健脾祛濕的功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