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有哪些症狀?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是一組病因不明的, 遺傳性、進行性肌肉疾病。 臨床上以進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縮和無力為其主要特徵, 綜合來看有假肥大型、肢帶型、面-肩-肱型、遠端型、眼肌型六中表現。

假肥大型(Duchenne型)

由Duchenne(1868年)首先描述, 是兒童中最常見的一類肌病。 屬性連隱性遺傳, 幾乎均影響男孩, 占活產男嬰的l/3000~1/4000(歐美)和l/22000(日本)。 _女性僅為異性染色體攜帶者, 不發病。 多於兒童期起病, 常以骨盆帶肌無力、肌張力低、走路緩慢、易跌為首發症狀。 病情進展較迅速, 可逐漸累及肩胛帶、四肢遠端肌群及面肌。 背部伸肌無力則站立時腰椎過度前凸,

臀中肌無力則行走時骨盆向兩側擺動, 呈典型的“鴨步”;患兒仰臥位站起時, 先翻轉為俯臥位, 再用雙手支持床面及下肢才能緩慢站起稱Gowers征;由於肩胛帶肌及前鋸肌無力, 可呈現“游離肩”和“翼狀肩胛”, 以上為該型的特徵性表現。 約90%的患兒有肌肉的假性肥大, 以腓腸肌最明顯, 三角肌、股四頭肌、臀肌、岡下肌、肱三頭肌及舌肌等也可受累。 多半患兒還伴有心肌損害, 約30%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智慧障礙, 病情多呈進行性加重, 是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中預後最差的一個類型, 多數在15歲左右即不能行走, 大部分患者在25~30歲以前因呼吸感染、心力衰竭或慢性消耗而死亡。 另外, 尚有一種與此型臨床表現類似的類型,
稱為良性假肥大型(Becker型), 由Becker(1957年)首先報導, 常在5~25歲期間緩慢起病, 病程較長, 多在起病後15~20年才不能行走, 占出生男孩的3~6/10萬, 心肌受累少見, 智力多正常。

肢帶型(Erb型)

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形式, 各年齡均可發病, 但以10~20歲期間起病較為多見, 男女均可患病。 臨床上肌無力及肌萎縮先出現在骨盆帶與肩胛帶的部分肌肉, 初起時兩側常不對稱, 病情進展緩慢, 但年幼起病者發展較快。 以下肢無力開始的病人大多10年內累及上肢,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心肌受累者少見。

面-肩-肱型(Landotlry-Déjerine型, 或稱FSHD)

最初在1885年由法國神經科醫生L.Landouzy和J.Déjerine記錄, 因此, 也可稱此病為Landotlry-Déjerine型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 由於肌肉病變部位在拉丁語中的稱為fazio-skapulo-humeral, 因此, 該病症的英語名為Facioscapulohumeralmusculardystrophy, 簡稱為FSHD。

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男女均可發病, 患病率約為0.4~0.5/10萬, 多見於成年人, 通常在20歲左右才出現臨床症狀, 亦有從剛出生即出現症狀者。 病變主要侵犯面肌(fazio)、肩胛帶(skapulo)及上臂肌群(humeral)。 , 也可累及胸大肌, 呈特殊的“苦笑面容”, 見垂肩、“翼狀肩”及“游離肩”, 但下肢受累較輕, 偶爾見到腓腸肌和三角肌的假性肥大。 影響心臟者甚少見。 對壽命影響不大。

遠端型(Gower型)

由Gower首先報導(1902年), 甚少見。 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通常在40~60歲期間發病, 逐漸出現脛前肌、腓腸肌及手部小肌肉的進行性無力和萎縮。 病程進展緩慢, 逐步累及肢體近端。 早期腱反射正常, 但晚期則出現腱反射消失。 一般說, 本病不發生嚴重殘廢, 亦不影響生命壽期。

眼肌型(Kiloh-Nevin型)

1。 單純眼肌型又稱慢性進行性核性眼肌麻痹或慢性進行性眼外肌麻痹,

於青壯年起病, 主要侵犯眼肌, 表現為上瞼提肌及其他眼外肌的無力和萎縮, 病情進展緩慢, 上面部肌肉也可受累, 經數年後延及頸部和肩胛帶肌肉。

2。 眼咽肌型由Voctor首先描述(1902), 甚少見。 起病年齡不一。 但以30~40歲起病多見。 主要侵犯眼肌及舌咽肌。 以緩慢進展的眼外肌、吞咽肌麻痹為特點, 常在眼外肌麻痹後數年出現吞咽、構音困難, 咽部症狀等。 少數病例吞咽困難先於眼部症狀數月至數年。 腱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和腱反射消失為本病主要特徵。

3。 眼腦軀體神經肌病極少見。 多於15歲之前發病, 表現為慢性進行眼外肌麻痹、生長緩慢、智慧減退、視網膜色素層炎、耳聾、共濟失調、心肌傳導阻滯及心肌病等體征。

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質增高, 腦電圖、血清PK多為正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