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脾虛”即指面色萎黃無華, 體倦乏力, 形體偏瘦, 厭食或拒食, 或稍微多食大便中即有不消化殘渣, 大便多不成形, 易出汗, 平時易反復感冒。 那麼脾虛吃什麼好?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辨證施食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 對脾胃病患者來說, 食療亦不可缺少, 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 即所謂“辨證施食”,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 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 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薑、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 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
一、脾氣虛:
【臨床表現】
主症:食少納呆, 食後脘腹脹滿, 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黃, 肢體倦怠, 少氣懶言, 神疲乏力, 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腫。
舌脈: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藥膳】參苓粥
組成:人參(或黨參), 白茯苓, 生薑, 粳米。
方法:先將人參(或黨參)、生薑切為薄片, 把茯苓搗碎, 浸泡半小時, 煎取藥汁, 後再煎取汁, 將一、二煎藥汁合併, 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 健脾養胃。 適用於氣虛體弱, 脾胃不足, 倦怠無力, 面色蒼白, 飲食減少, 食欲不振, 反胃嘔吐, 大便稀薄等症。
二、脾陽虛:
【臨床表現】
主症:腰膝冷痛, 經久泄瀉, 面浮肢腫。
副症:面色恍白, 形寒肢冷, 下腹冷痛, 或五更泄瀉, 下利清穀, 或小便下利, 或腹脹如鼓。
舌脈:舌質淡胖, 苔白滑, 脈沉細遲弱, 或脈微細。
【藥膳】附片狗肉湯
組成:附片, 狗肉, 鹽適量。
方法:將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時, 然後加進狗肉, 煮熟放鹽食
功效:回陽補火, 溫中止痛, 散寒燥濕之功, 煮時用開水, 嚴禁冷水, 否則會中毒。 睡前服, 服後不能吹著冷風和接觸冷水。
三、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
精神倦怠, 少氣懶言, 納穀不香, 面色白, 腹脹便溏。 重則見男子遺精、女子帶下等症。
【藥膳】綠豆糯米豬腸
組成:綠豆60g, 糯米30g, 豬大腸300g。
方法:先將豬大腸徹底清洗淨, 綠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時, 然後把綠豆、糯米放人豬大腸內並加水適量, 腸兩端用線紮緊, 放沙鍋內加水煮2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清熱解毒, 通便止痢。 適用於濕熱下痢, 便血, 痔瘡初起, 脫肛等症。
4、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
便血, 尿血, 肌衄, 齒衄, 或婦女月經過多, 崩漏等。 常伴見食少便溏,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面色無華, 舌淡苔白, 脈細弱等症。
【藥膳】山藥苡仁粥
組成:山藥粉60克, 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將薏苡仁洗淨水煮, 將熟時, 調入山藥粉, 用文火繼續煮至粥熟。 早晚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 滲濕止瀉。 適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 或脾虛不運、濕濁下注之婦女帶下等證。
脾虛的食療粥:
1、粳米粥
粳米50克, 葡萄乾10克, 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 加入葡萄乾, 共同燉煮至稀爛即可。
2、芡實粉粥
芡實粉60克, 粳米100克。 先將粳米煮稀粥,
3、益脾粥
熟棗仁250克, 雞內金10克, 乾薑粉60克, 生白術120克, 先將白術、雞內金文火焙乾, 碾成細末, 共入乾薑粉和棗肉搗為泥, 製作成約20克的小餅, 放烤爐烘乾, 每次一個, 可空腹時當點心食用(應細嚼慢嚥)。
4、茯苓栗面粥
茯苓30克, 栗子10克, 糯米20克, 小米20克。 茯苓及栗子碾碎成細面狀, 與糯米、小米同煮成粥, 每日2~3次。
5、百合粥
百合、蓮子、薏米各適量, 同煮粥, 加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
6、栗子煲粥
栗子肉20~30克, 大米100克, 同煮, 加白糖或油鹽調味食用。
7、荔枝粥
去核幹荔枝5~15枚, 大米100克, 同煮粥, 加白糖適量食用。
8、荔枝淮山蓮子粥
幹荔枝肉50克, 淮山藥、蓮子各10克(搗碎), 煮軟, 加大米100克, 共煮粥, 食用。
9、薏苡仁粥
薏苡仁40克, 粳米50克, 蜂蜜適量, 加水適量煮粥, 每日分2次服用。 薏苡仁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 可健脾利濕, 適用於慢性腹瀉。
10、黨參茯苓生薑粥
黨參、茯苓各6克, 生薑5片, 加水煎汁, 取汁加入粳米50克煮粥服用, 適用於中老年人因脾胃虛寒所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