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痔瘡這種疾病在生活中較為常見, 人們就容易將其他的疾病與其混淆, 出現便血的症狀也和痔瘡有點相似, 對於治療痔瘡可能會造成一些誤區, 那麼痔瘡和便血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來看看本文的介紹吧, 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腸道健康是身體的健康的保證, 作為重要的消化系統的器官, 它吸收營養、汲取水分、形成並排出大便和毒素。 便血是腸道常見的疾病, 它既是包括痔瘡在內等多種疾病的症狀, 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 如果簡單的認為便血就是痔瘡, 淡然處之, 輕者可延誤病情,
有一位病友, 反復便血近五年, 被當作痔瘡誤治了近五年。 其間, 曾經有醫生勸他做個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均被他拒絕了。 他還對醫生說:“十人九痔, 現在有幾個人沒得痔瘡的。 ”後來便血加重了, 出現了嚴重的貧血, 才到醫院做了結腸鏡檢查, 才發現是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的一顆息肉作祟, 經病理取檢證實息肉已經發生了癌變。 最後, 手術切除了一大段腸管。 醫生搖頭歎息說:“耽誤五年的時間, 本來這期間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避免息肉癌變發生的。 真是是慘痛教訓啊!”為此, 有必要瞭解一下與便血有關常見疾病的基本醫學知識, 讓我們能夠提高警惕, 早防、早治腸道的疾患, 保護腸道和身體的健康,
痔瘡從外觀看肛門有小肉突起。 是直腸末段, 黏膜和肛管皮下靜脈和肛管皮下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柔軟靜脈團, 系直腸上、下靜脈叢曲張引起。 痔瘡按發生部位不同, 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 引發痔瘡的原因是由於重力和臟器的壓迫, 靜脈血液因受阻不易回流, 形成血栓淤積。 其次是遺傳因素, 久站、久坐、久蹲、便秘、過量飲酒和吃辛辣食物, 另外, 患有疾病, 如肝硬化、心臟病、腹內腫瘤、肛門感染等因素都會引起痔瘡。 痔瘡是以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病、多發病。 解大便時鮮血常與糞便相混, 有時伴有痔核脫出, 形成水腫, 嵌頓時可發生疼痛, 嚴重的痔瘡患者可導致貧血。 痔瘡在治療上外科手術效果較好,
肛裂, 即肛管部位黏膜反復感染或機械損傷而形成潰瘍, 經久不愈, 以大便時出血, 量較少和劇烈疼痛, 呈週期性為主要表現。 肛裂可與痔瘡合併存在。 治療上可採用硝酸銀創面燒灼及局部封閉等多種手段。
直腸、乙狀結腸息肉是指直腸或乙狀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隆起病變。 便後有鮮血或暗紅色血液常染於大便之外, 直腸息肉偶伴有息肉脫出。 此病易惡變, 明確診斷後應及早採取內鏡下高頻電刀或其它的手術方式切除息肉, 防止癌變。
直腸癌指齒線至乙狀結腸交界處的惡性腫瘤, 發病與局部慢性炎症病變、致癌物質、腺瘤等有密切關係。 臨床上表現為解黏液膿血便, 晚期直腸癌的大便有惡臭。 同時還有裡急後重, 大便變形等排便不適症狀及消瘦、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全身不適症狀。 此病可通過肛診檢查、直腸鏡、結腸境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除以上疾病外, 還有許多如炎症、腫瘤、血管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機械性原因等都可導致便血。 所以當發現便血時應及早就醫, 進行診斷治療, 保護身體健康。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痔瘡與便血混淆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 生病了不要盲目的進行治療, 要到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後, 在醫生的幫助下進行一系列的治療, 確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