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頭痛醫腳可治未病

當身體發生疾病的之後, 看醫生、吃藥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你的治療方法真的對症嗎?中醫裡有良醫治未病的說法, 想要不生病、快速治療疾病, 那麼找到疾病根源, 治本才是王道。 與現代西醫不同的是中醫更追求治本和治未病, 所以才有會有頭痛醫腳的說法。

那麼頭痛醫腳有什麼好處呢?以及中醫裡還有哪些另類的治未病方法呢?下面小編將和大家一同進行瞭解。

頭痛醫腳的原理

因為中醫認為人體的經絡在身體內外縱橫交錯, 氣血通過經絡的運行而達到身體各處, 從而維持著生命活動。

中醫按照經絡的循行路線, 從整體出發來治療疾病。

1.按摩金門穴

金門穴在腳外側的凹陷處, 一般踮起腳尖之後, 金門穴在外腳踝的直下方。 中醫認為按摩金門穴可以起到補陽氣, 疏導身體水濕的作用, 一般用於治療頭痛、頭暈、腰膝酸軟以及下肢酸痛等問題。

所以, 當中醫針刺這個部位治療頭痛, 千萬不要奇怪, 除了專業的針灸之外, 還可以自行艾灸, 一般艾灸5-10分鐘即可。

2.按摩太沖穴

太沖穴也在腳部, 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夾縫後方的凹陷處, 一般按摩太沖穴可以按壓、推按、針灸、艾灸等等。

當進行自我按摩時, 為了避免造成皮膚的傷害, 可以進行推按。 即從腳趾縫向腳背推按, 不僅不會造成皮膚紅腫, 還可以起到治頭痛、眩暈的作用。

太沖穴的主要作用是燥濕生風, 通過針灸或艾灸的方法, 可以補也可以泄。 通常用於頭痛、月經不調、閉經、肝火旺等。

另外, 按摩太沖穴配合足浴, 可以治療感冒呼吸初起出現的咽痛、鼻涕、身體乏力等現象。

3.按摩大腳趾

俗語常講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 保健腳部也是在保養身體。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反射區的存在。

雙腳的大腳趾就是大腦的反射區, 所以當發生頭痛的現象, 可通過按摩雙腳的大腳趾進行緩解。

一般通過腳部治病, 除了選擇按摩、針灸等方法, 還也選擇泡腳的方法。 在進行泡腳時, 可用促進血液迴圈、舒緩神經緊張, 起到安眠、緩解神經痛等作用。

除了頭痛醫腳之外, 中醫對於胃疼痛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胃痛醫腿

在生活中常出現消化不良、胃痛、嘔吐、腹痛和便秘等問題, 一般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按摩腿部的足三裡穴來緩解。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 在膝蓋外側凹陷處下方三寸的位置。 通過按壓、艾灸、拔罐等方法, 可以刺激這個穴位, 起到生髮胃氣和燥皮化濕的功效。

牙痛醫手

俗語講牙痛不是病, 痛起來要人命。 當出現牙疼情況時, 往往會束手無策。 但是中醫裡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按壓虎口就是不錯治牙痛方法, 在《四總穴歌》中提到“面口合穀收”, 這裡的合穀穴也就是虎口穴。 虎口穴在虎口後方, 拇指和食指併攏後, 最高處即為虎口穴。

按摩虎口穴不僅僅可以治療牙痛, 還可以調理便秘、發熱和上火等現象。

健腎治腹瀉

很多人會出現腹瀉的情況, 並且往往發生在淩晨, 伴隨著畏寒、腹痛等現象。 而這種現象一般會被當做腸炎治療, 但是卻沒有效果。

其實這種腹瀉情況又被稱為五更瀉, 往往是脾腎陽虛所導致的, 而想要改變這種情況, 僅僅針對腸道治療是不夠的, 還需要健脾補腎。

首先, 可以進行食補, 如芡實百合粥、生薑茶等, 可以健脾、溫腎。

其次, 注意保暖。 五更瀉多發生在季節交替的時候, 天氣變化快、脾腎陽虛, 加之腹部不注意保暖, 很容易引起五更瀉。 並且五更瀉便意急, 稍不注意便拉在褲子裡。

另外, 好心態配合強腎運動, 經常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運動, 可以強壯腰腎, 改變體質, 輔助治療五更瀉。

所以, 中醫的治病手法不僅僅局限於發病部位, 而是追根究底進行治療。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幾種治療方法, 補腎陰治白髮;養肝治眼睛;泡腳促進睡眠;搓耳朵補腎等等。 都是治本的調理方法。

結語:中醫和西醫的最大區別在於西醫能快速緩解病情, 但治標。 而中醫治療速度慢, 但能治本。 而中醫為了治本, 往往治療的部位不在疾病處。 如頭痛醫腳、牙痛醫手等就是中醫治本的手法。 上文我們簡單給大家介紹的內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