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情感 從乘電梯中看出您的心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態, 大家瞭解自己的心態是如何嗎?小編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您乘電梯, 您會站在電梯裡的什麼位置呢?從這裡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態。 大家可以先回憶一下我們在乘電梯時習慣站的位置再跟隨小編一起探尋其中的潛在心理。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發現, 領導者傾向于站在電梯後面, 直視前方;性格外向的年輕男子喜歡站在電梯中央, 盯著顯示幕, 或通過側鏡觀察自己和他人;女性則樂於站在前面, 緊盯顯示幕, 避免目光接觸。

這與心理距離有關。 心理距離是讓人感覺舒服的距離。

彼此遠離的人, 要麼地位差得遠, 要麼彼此陌生。 電梯是密閉空間, 人與人的距離多在60釐米以內, 遠低於人們與陌生人交往的安全心理距離。

在這種遠低於安全心理距離的情況下, 自然會有不同的狀況。

在電梯裡, 人們站的位置, 眼睛關注的方向, 都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心態。

領導者儘量向後, 不願與其他人密切接觸;直視前方, 有掌控全域感。

年輕男子多愛交往, 站在中央、觀察別人是希望進入他人的內心, 建立聯繫。

女性在陌生的環境中傾向於保護自己, 背對他人、減少目光接觸可減少進一步接觸。

副標題#e#

什麼是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 它意指美感的產生, 是來自於觀賞者主觀感知 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

設喻者在情感方面對本體懷有關心、熱愛、同情、憐憫、留戀、懷念、欽敬 、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懷有厭惡、憎恨、憤慨、冷漠、鄙棄等惡意情感。 心理距離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 方面, 從物質存在形式看, 體現為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從人文社會特徵看, 體現為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 。 在大眾傳播中, 心理距離存在於傳播者與受眾、傳播者與被反映物件等多個方面, 它是構建傳受關係 的基礎。

範疇美學的“心理距離”

1912年, 任教于英國劍橋大學的瑞士心理學家布洛(Edward Bullough, 1880-1934)在英國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作為藝術的一個要素與美學原理的‘心理距離’》的文章, 正 式揭櫫了心理距離的概念。

布洛認為, 、準則和範疇來界定美的純粹客觀性並不存在,

使用客觀標準美, 將會抹殺掉 許多豐富多彩的美感事實, 因此他主張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美, 說明美感乃是出自於人們對藝術品的觀賞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而此效應則是生於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並不是指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 而是觀賞者對於藝術作品所顯示的事物在感情上 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離。 這種距離由於消除了觀賞者對作品的實用態度, 而使得美感有利於快感, 因此使觀賞者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嶄新的體驗;然而, 若是主客體在心理距離上失距了, 例如差距或者超距, 則不會獲得美感。

布洛的心理距離說, 影響了其後50年美學理論的發展。 美學研究者薛爾本(Donald W. Sherburne)即說:“布洛的心理距離說,

已經在美學思想上成為了一個經典的理論。 ”

副標題#e#

貿易學的“心理距離”

貿易學上的心理距離說, 可源自1956年Beckerman的提出。 此說主張心理距離會影響某些心 理層面的因素, 而干擾公司和市場間的資訊的決策或重視程度。 心理距離的長短取決於資訊獲得的多寡 , 或者如產業差距、員工教育、主管出身、公司成長背景、異地商業文化等的不認同, 造成心理距離過 大, 信任不足, 皆會影響決策的行為。

人與人的“心理距離”

身態語言學專家們研究發現, 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上的“警覺”, 即人的 “勢力範圍”感覺。 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 並向四周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禦空間 , 一旦其他人侵入, 就會引起他(她)緊張、警戒和反抗。

越是陌生的人, 彼此之間距離越遠, 身體之間 的間隔也就越大。

反之, 則心理防禦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校例如, 正常的夫妻之間,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 所以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能縮小到零, 即產生肉體間的緊密接觸。

結語:大家看完後是否已經瞭解自己大概是什麼心態了呢?從很簡單的 乘電梯的這個很平常的行為中, 可以分析出您的心理, 是不是很奇妙?不過, 這些理論並不是適合所有人 , 只能是作為一種參考依據, 因為具體是怎樣的心理, 只要您自己最瞭解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