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洗手液也會致癌嗎

“洗手液含致癌物三氯生”的消息一度在網上傳得熱鬧, 雖然有專家表示, 洗手液中的三氯生其實不太可能致癌, 但人們仍對此滿腹生疑, 畢竟, 洗手液如今太普遍存在了。

沒必要那麼緊張。 洗手液到底對人有沒有危害, 不妨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洗手液中的抑菌成分

洗手液是一種很常見的日用品, 它與香皂一樣都是用來洗手的。 它們的功能也很相似, 是通過以機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劑的作用, 配合水流來清除手上的污垢和附著的細菌。

不過, 洗手液通常會標榜自己添加了抑菌成分, 可以更有效消除細菌,

並在一定時間內, 部分地抑制細菌在皮膚上的繁殖。 這樣, 就可以讓雙手的皮膚保持相對潔淨, 降低傳染疾病的風險。

引來爭議的, 正是這部分抑菌物質。

我們常說的抑菌物質, 有抗生素類和具備抑菌活性的非藥物消毒劑兩類。 其中, 抗生素類是指那些可以作為藥物使用的化學物質(如常見的阿莫西林、氟呱酸 等), 但它們很少用作日用品的抑菌劑。 這倒不是因為其殺菌功效不佳, 而是要防止“抗生素濫用”。 因此, 洗手液裡添加的通常是具有消毒、抑菌作用的非藥物化 合物。

需要強調的是, 這裡的“抑菌”, 指的是它們在實驗室中顯示出抑制細菌繁殖的功效, 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發出聲明稱, 在美 國, 有“抗菌”標誌的非處方類洗護用品的“抗菌”實驗,

並不是直接地測試該產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 而且, 在預防疾病方面,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標有 “抑菌/抗菌”功效的洗護用品, 會優於普通的肥皂和清水。

抗菌成分是致癌真凶?

目前, 洗手液中用得較多的抑菌化合物, 有三氯生、三氯卡班、OPP(2-苯基苯酚)、PCMX(又稱“對氯間二甲苯酚”)等。 另外, 某些洗手液的配方表中, 還使用了含義模糊的說法, 如“BMAS抑菌成分”, 這並不是化學上通用的縮寫, 因而尚不能判斷其實際成分。

在上述幾種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中, 目前最受關注的是三氯生, 其實研究得較為透徹的也是三氯生。

2012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開了一份關於三氯生的消費者指引,

對其安全性評價:“目前, 尚無實驗資料證明三氯生是對人有害的……雖然, 有動物 實驗顯示, 它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動物的激素水準, 但沒有證據證明它會對人類產生類似作用。 ”換句話說, 以目前的科學研究水準來看, 三氯生還是一種安全 的物質,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甚至批准將其用於牙膏。

此外, 從現有資料看, 三氯卡班、OPP和PCMX都被認為是對人相當安全的物質。 其毒性非常低, 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通過對肝細胞的體外實驗, 也未發現它們能顯著地導致“突變”的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腫瘤研究院也公佈過一份常見物質的致癌風險研究報告, 將OPP定義為第3類物質, 即“尚無證據顯示其有致癌可能性的物質”,

與咖啡因(茶和咖啡中廣泛含有的物質)同屬一組。

考慮到上述物質是添加在洗手液中, 基本上只可能通過皮膚滲透而被人體吸收, 其攝入劑量只會更小, 其健康風險應該是在進一步降低的。

總之, 從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 用於洗手液中的抑菌物質, 只要是經過衛生監管部門批准使用的, 都是安全的, 並無明顯致癌風險。

有必要非用洗手液嗎?

作為消費者, 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是否非要使用這些抑菌洗手液不可?

首先, 即便使用最普通的肥皂, 或者不含抑菌成分的洗手液(可以理解為液體肥皂), 只要洗手的過程規範、認真(如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的“七步洗手法”), 同樣可以消除手上的絕大部分附著菌落。

相反, 即便是使用了有抑菌物質的洗手液, 倘若留下了若干“死角”沒有清洗到, 依然會留下傳染疾病的隱患。 從這個角度說, “如何洗手”比“用什麼洗手”更為重要。

其次, 還有一個濃度問題。 當我們在討論“某個物質的抑菌作用有多強”時, 一定是針對其某個具體的濃度而言的;也就是說, 任何消毒、抑菌劑, 都有一個能夠 發揮其作用的最低抑菌濃度, 低於此限則不再具有抑菌作用。 這就像是把一杯酒倒入水缸, 這一缸水恐怕是嘗不出酒味的。 當我們洗手時, 最終都會用自來水把手上 的泡沫或洗手液給沖掉。 這樣, 究竟還能有多少抑菌劑殘留在皮膚表面並發揮作用, 就因人而異了。 如果沖洗得久一點、徹底一點, 則皮膚上的抑菌劑濃度就會降 低, 是否還能達到其最低抑菌濃度,需要大量的實驗資料來證明。然而,目前這方面的實驗報導非常少,尤其是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研究開展得 不夠充分,普通公眾只能通過廣告上的動畫演示來做出選擇。

另外,還要考慮免疫系統的問題。人體記憶體在大量細菌,相應的,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有害細菌已養成了一種動態的抵禦能力。如果我們的手上真的做到長時間沒有附著的細菌,可能反而“太乾淨了”,不利於免疫系統的鍛煉。這一點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尤為重要。

同時,抑菌劑也可能出現和抗生素類似的“耐藥”現象。也就是說,當一種細菌沒有被抑菌劑完全抑制時,就相當於給這些細菌進行了一次人工選擇,其中的“幸 存者”往往是有較強的耐受能力的個體,而它們的後代也將繼承這種特質;經過數代選擇,就可能“選育”出對這種抑菌劑耐受能力極強的品種,讓抑菌劑的效果風 光不再。

那麼,該怎麼對待這些聲稱“具有長時間抑菌作用”的洗手液呢?

既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腫瘤研究院(IRAC)等相當靠譜的專業機構都未對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使用。當然也無需寄予過高期待。總之,洗手這事,態度、意識比洗手液更為重要。

是否還能達到其最低抑菌濃度,需要大量的實驗資料來證明。然而,目前這方面的實驗報導非常少,尤其是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研究開展得 不夠充分,普通公眾只能通過廣告上的動畫演示來做出選擇。

另外,還要考慮免疫系統的問題。人體記憶體在大量細菌,相應的,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有害細菌已養成了一種動態的抵禦能力。如果我們的手上真的做到長時間沒有附著的細菌,可能反而“太乾淨了”,不利於免疫系統的鍛煉。這一點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尤為重要。

同時,抑菌劑也可能出現和抗生素類似的“耐藥”現象。也就是說,當一種細菌沒有被抑菌劑完全抑制時,就相當於給這些細菌進行了一次人工選擇,其中的“幸 存者”往往是有較強的耐受能力的個體,而它們的後代也將繼承這種特質;經過數代選擇,就可能“選育”出對這種抑菌劑耐受能力極強的品種,讓抑菌劑的效果風 光不再。

那麼,該怎麼對待這些聲稱“具有長時間抑菌作用”的洗手液呢?

既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腫瘤研究院(IRAC)等相當靠譜的專業機構都未對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使用。當然也無需寄予過高期待。總之,洗手這事,態度、意識比洗手液更為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