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 是指來源於自然界, 多從肌表、口鼻侵入人體, 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氣兩大類, 涉及季節氣候、地理環境, 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 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 淫, 有浸淫、太過之意。 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 一般認為, 六淫與六氣有密切聯繫, 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正常的自然氣候變化, 它與一年季節的更替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如春風、夏暑(火)、長夏濕、秋燥、冬寒。 而氣候的變化總是以消長盛衰的規律交替進行著,

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觀規律。 人類在長期的生命演化過程中, 通過自身的調節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 因此, 一般情況下, 六氣變化不容易使常人發病。 當自然界氣候發生異常變化, 出現太過或不及, 或非其時而有其氣, 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 而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時, 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此時的六氣便成為“六淫”。 但在正常氣候條件下, 也會有人因自身調節能力低下而發生外感病, 那麼這時正常的“六氣”變化, 對於患者而言也稱為“六淫”。 由此可見, 六氣是否成為六淫, 關鍵取決於個體正氣的強弱。 任何氣候變化, 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雙重性, 而決定發病與否, 則常在於個體的適應及抵抗能力。
中醫學將凡能致病的六氣, 即稱為六淫。

六淫概念的確立, 究其實質, 則是採用把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結合起來研究病因的方法, 是以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的不同特徵, 與人體疾病情況下的臨床表現相類比, 尋找二者之間的相似關係, 以確立病因的名稱, 雖然仍然包含著六種氣候因素的意義, 但從主要方面來看, 它是標示能夠使人體產生六類證候的病因符號, 是依據人體證候特點對多種實體病因的六種綜合歸納, 是以機體整體反應性為基準的關於外界病因的綜合性功能模型。 因此, 從臨床實踐看, 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 還包含了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應。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六淫侵襲人體, 儘管隨季節氣候變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點, 但作為一類外感性病因, 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點。

1.外感性

六淫邪氣自外而來, 多從肌表、口鼻侵襲人體, 引起外感疾病。 六淫致病初起多為表證, 常以發熱、惡寒、舌苔薄、脈浮為主要臨床特徵;表證不除, 多由表及裡, 由淺入深傳變。 正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之客於形也, 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 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 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 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 散於腸胃, 陰陽俱感, 五臟乃傷。 ”

2.季節性

六氣的變化有一定的季節性, 而不同的氣候變化, 對於致病因素的滋生、傳播流行均有不同的影響, 故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

如春季多風病, 夏季多暑病, 長夏多濕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等。 但是, 此致病特徵並非絕對不變, 因為同一性質的病邪, 雖然多見於相應季節, 但其他季節亦可發生;加之不同體質對外邪的易感性差異, 所以同一季節也可有不同性質的外感病發生。

3.環境性

六淫致病常與生活、工作的區域和環境密切相關。 如久居潮濕之地或水中作業之人, 易患濕病;高溫環境下工作, 常見火熱燥邪致病;西北高原地區天氣寒涼, 多見寒邪、燥邪為病;東南沿海地區氣溫偏高, 濕度偏大, 常見濕邪、熱邪為病。

4.相兼性

六淫邪氣既可單獨傷人致病, 如傷風、傷寒、傷濕、傷燥等;又可多種邪氣相兼而侵犯人體致病, 如風熱犯肺、風寒束表、濕熱中阻等,

甚或三種邪氣相合致病, 如痹症中有風寒濕或風濕熱三邪相兼為病。

5.轉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條件下, 其證候的性質可以發生轉化。 如感受風寒之邪, 初起多表現為風寒表證, 但也可以入裡化熱而轉變為裡熱證等。 故《溫熱經緯·卷三》指出:“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 其傷人也, 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 ”病邪的轉化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 多與體質和邪鬱有關。 一般來說, 陰虛陽盛體質, 感邪後易於化熱、化燥;陽虛陰盛體質, 感邪後易於化寒、化濕。 應該注意的是, 這裡所講的轉化, 並不是六淫中一種邪氣變成了另一種邪氣, 而是邪氣所致疾病的證候性質隨體質、治療等因素的轉化, 表現出的病證特徵與最初感受之邪所致病證的性質有所不同。六淫邪氣侵入人體,多在感邪之後,很快就發病;但也有不立即致病,而是郁伏於體內,在適當的時節發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可稱此為六淫的“鬱發性”。另外,在人體病理變化過程中,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可以導致類似風、寒、濕、燥、火致病特性的病理反應,但並非六淫外感所致,不屬於外感致病因素的範圍,故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即“內生五邪”,以便與外感病因相區別。有關“內生五邪”的內容,將在病機一章中予以介紹。

(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風、寒、暑、濕、燥、火(熱)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根據其性質及致病特點,又可以將其劃分為陰邪、陽邪兩大類,即風、暑、火、燥為陽邪,寒、濕為陰邪。

1.風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風之善動不居、輕揚開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由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疾病,稱為外風病。自然界的風是氣溫和氣壓變化引起大氣流動形成的,其流動性大,變化多端,無孔不入,穿透性強,易向上、向外擴散。風為春季的主氣,故風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為多,但又終歲常在,不限於春季,其他季節也可有風邪為病。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邪致病常侵襲人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屬陽的部位。如風邪上擾頭面,可見頭項強痛、口眼歪喎等症。肺為臟腑之蓋,外合皮毛,風邪外襲,常傷於肺,使肺氣不宣,而見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症。風邪客於肌表,可見惡風、發熱等表證。風邪襲于陽經及背部,則見腰背疼痛等症。風性開泄,是指風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風邪侵襲肌表,使腠理開泄,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2)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具有善動不居、遊移不定的性質,故其致病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痹證,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則屬於風邪偏盛的表現,稱為“行痹”或“風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迅速、變幻無常的特點。如小兒風水病,初起僅有表證,但短時間內即可見頭面一身悉腫。又如蕁麻疹,中醫認為是風邪所致,正是因為其具有發作無常,瘙癢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則融合成片,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總之,以風邪為先導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病位不定等特點。

(3)風性主動: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等。如風中經絡,而見顏面肌肉顫動,或口眼喎斜;因外傷再受風邪,出現的四肢抽搐、攣縮、角弓反張等症狀,也屬於風性主動的臨床表現。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

(4)風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長,是指風邪為六淫之中最為常見、最易中人的邪氣,其致病極為廣泛。究其原因,一是風邪為外邪致病之先導,寒、熱、濕、燥等邪常依附於風邪侵襲人體,而見風寒、風熱、風濕或風寒濕等多種外感疾病。誠如《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所說:“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曰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也。其餘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由是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故稱“風為六淫之首”。二是風邪致病最多。風邪終歲常在,四季皆可發病;風邪無處不在,各種生活狀態下均可侵襲人體,且致病部位較廣,表裡內外均可遍及,可引起多種病證,並易變生他病。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故《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2.寒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寒之陰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寒為冬季的主氣,故寒邪為病多見於冬季。此外,其他季節氣溫驟降,或涉水淋雨,汗出當風,貪涼露宿,飲食過於寒涼以及空調致冷等,均可成為感受寒邪的原因。外部寒邪侵襲人體引起的病證稱為外寒病。根據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裡,傷及臟腑陽氣,稱為“中寒”。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屬陰,“陰勝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寒邪傷人,最易遏制或損傷人體陽氣,使其溫煦氣化作用減弱,導致機體產熱不足和臟腑機能衰退,而出現局部或全身明顯的寒象。如寒邪束表,衛陽被遏, 表現出的病證特徵與最初感受之邪所致病證的性質有所不同。六淫邪氣侵入人體,多在感邪之後,很快就發病;但也有不立即致病,而是郁伏於體內,在適當的時節發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可稱此為六淫的“鬱發性”。另外,在人體病理變化過程中,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可以導致類似風、寒、濕、燥、火致病特性的病理反應,但並非六淫外感所致,不屬於外感致病因素的範圍,故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即“內生五邪”,以便與外感病因相區別。有關“內生五邪”的內容,將在病機一章中予以介紹。

(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風、寒、暑、濕、燥、火(熱)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根據其性質及致病特點,又可以將其劃分為陰邪、陽邪兩大類,即風、暑、火、燥為陽邪,寒、濕為陰邪。

1.風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風之善動不居、輕揚開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由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疾病,稱為外風病。自然界的風是氣溫和氣壓變化引起大氣流動形成的,其流動性大,變化多端,無孔不入,穿透性強,易向上、向外擴散。風為春季的主氣,故風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為多,但又終歲常在,不限於春季,其他季節也可有風邪為病。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邪致病常侵襲人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屬陽的部位。如風邪上擾頭面,可見頭項強痛、口眼歪喎等症。肺為臟腑之蓋,外合皮毛,風邪外襲,常傷於肺,使肺氣不宣,而見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症。風邪客於肌表,可見惡風、發熱等表證。風邪襲于陽經及背部,則見腰背疼痛等症。風性開泄,是指風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風邪侵襲肌表,使腠理開泄,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2)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具有善動不居、遊移不定的性質,故其致病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痹證,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則屬於風邪偏盛的表現,稱為“行痹”或“風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迅速、變幻無常的特點。如小兒風水病,初起僅有表證,但短時間內即可見頭面一身悉腫。又如蕁麻疹,中醫認為是風邪所致,正是因為其具有發作無常,瘙癢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則融合成片,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總之,以風邪為先導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病位不定等特點。

(3)風性主動: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等。如風中經絡,而見顏面肌肉顫動,或口眼喎斜;因外傷再受風邪,出現的四肢抽搐、攣縮、角弓反張等症狀,也屬於風性主動的臨床表現。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

(4)風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長,是指風邪為六淫之中最為常見、最易中人的邪氣,其致病極為廣泛。究其原因,一是風邪為外邪致病之先導,寒、熱、濕、燥等邪常依附於風邪侵襲人體,而見風寒、風熱、風濕或風寒濕等多種外感疾病。誠如《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所說:“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曰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也。其餘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由是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故稱“風為六淫之首”。二是風邪致病最多。風邪終歲常在,四季皆可發病;風邪無處不在,各種生活狀態下均可侵襲人體,且致病部位較廣,表裡內外均可遍及,可引起多種病證,並易變生他病。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故《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2.寒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寒之陰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寒為冬季的主氣,故寒邪為病多見於冬季。此外,其他季節氣溫驟降,或涉水淋雨,汗出當風,貪涼露宿,飲食過於寒涼以及空調致冷等,均可成為感受寒邪的原因。外部寒邪侵襲人體引起的病證稱為外寒病。根據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裡,傷及臟腑陽氣,稱為“中寒”。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屬陰,“陰勝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寒邪傷人,最易遏制或損傷人體陽氣,使其溫煦氣化作用減弱,導致機體產熱不足和臟腑機能衰退,而出現局部或全身明顯的寒象。如寒邪束表,衛陽被遏,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