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病因

病因, 是指引起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 《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說:“凡人之所苦, 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 謂之因。 ”中醫學又稱病因為致病因素。 病因學說, 主要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來源、性質、致病特點及其所致病證臨床表現的理論, 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掌握中醫病因理論, 對臨床審證求因、據因施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病因學的起源很早, 遠在春秋時代的秦國名醫醫和即指出:“陰淫寒疾, 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 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左傳·昭西元年》)。 將陰、陽、風、雨、晦、明視作引起疾病的“六氣”。

《黃帝內經》將病因與發病部位結合起來, 以陰陽為總綱, 把病因明確分為陰陽兩大類, 即來自於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 多傷人外部肌表的屬陽;凡飲食不節, 居處失宜, 起居失常, 房事失度, 情志過激, 多傷人內在臟腑精氣的屬陰。 另外, 《黃帝內經》還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類法, 如《靈樞·百病始生》說:“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於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喜怒不節則傷髒, 風雨則傷上, 清濕則傷下。 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 ”

東漢張仲景在三部分類法的基礎上, 依據不同病因的致病途徑、發病特徵和傳變規律, 將其歸納為內所因、外皮膚所中、其他等三類, 即《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所說:“千般疢難, 不越三條:一者, 經絡受邪入臟腑,

為內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其病因歸類體系, 已初步形成了中醫病因學說的框架, 為後世“三因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晉代陶弘景在《肘後百一方》中提出“三因論”, 即“一為內疾, 二為外發, 三為它犯”。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首次提出了“乖戾之氣”的病因, 將傳染病的病因與氣候因素加以區別, 豐富了病因學的內容。

宋代陳無擇在前人對病因分類研究的基礎上, 把病因與發病途徑結合起來, 創立了“三因學說”。 其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中說:“六淫, 天之常氣, 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 內合於臟腑, 為外所因;七情, 人之常性, 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

外形於肢體, 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饑飽, 叫呼傷氣, 盡神度量, 疲極筋力, 陰陽違逆, 乃至虎狼毒蟲, 金瘡踒折, 疰忤附著, 畏壓溺等, 有背常理, 為不內外因。 ”陳氏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並認為這三種致病因素, 既可以單獨致病, 又能相兼為病, 彼此並非完全割裂。 “三因學說”使中醫病因學理論更趨完善, 對後世影響較大。

另外, 明代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提出“戾氣”有別於一般的外感六淫, 並注意到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特徵, 故推測由不同的邪氣所致, 首次提出“一病一氣”之說, 這在中醫病因學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 南宋朱丹溪的“百病皆由痰作祟 ”和清代王清任的瘀血說等, 補充了體內病理產物可轉化成致病因素的內容,

現代學者提出的熱毒說、痰瘀同源說、環境毒邪致病說等, 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中醫病因學理論。

中醫病因理論貫穿著整體觀念的思想, 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通過發病的客觀條件認識病因。 如感受自然界的風雨寒暑, 外部刺激引起情志的變化, 飲食損傷脾胃致病, 房事或其他勞傷, 跌僕、金刃、蟲獸傷等, 這些都是可直接感知的病因。 二是借助取象比類的方法來推測病因。 如自然界的風, 善行數變, 輕揚上行, 並能動搖樹木;當人體感受外邪, 出現頭痛、惡風、汗出、遊走性關節痛、遊走性瘙癢等與自然界風的特性相類似的症狀時, 就認為是感受了風邪的緣故。 又如自然界的濕性類水而屬陰, 重濁黏滯;當人體感受外邪,

表現出頭身困重、體內氣機阻滯, 或有濕濁物排出, 或下肢浮腫等現象時, 就認為是感受了濕邪的緣故。 凡此種種, 都是借助類比的方法來認識病因的。 三是辨證求因, 又稱“審證求因”, 即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 應用各類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通過對各種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分析來推求病因, 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

中醫的病因說, 是古代醫家在中醫理論的影響下, 在大量臨床實踐觀察的基礎上, 借助類比等方法溯因而形成的, 與西醫沿“實體中心論”的思路, 用還原方法去尋找各種疾病的特異性病因, 並通過科學實驗去發現和驗證這些病因, 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中醫學的病因, 是在對患者發病時證候的辨別、分析、綜合的基礎上, 結合發病前患者生活狀況及生活環境中的某些動態變化,對發病原因的回歸性考察,偏重於宏觀的、功能的、綜合的、定性的研究。西醫學的病因涉及疾病發生的外界因素、機體內部因素、自然環境及社會心理因素等多個方面,其中外界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和營養性因素等;內在因素包括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先天性因素和年齡、性別、種族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如季節、氣候、大氣、土壤和水等生態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經濟情況、社會文化變遷、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或行為、社會性災害、社會心理狀態等,另外還涉及醫源性疾病。其對病因的認識主要依賴於多種檢測的結果,偏重於微觀的、形態的、分析的、定量的研究。

結合發病前患者生活狀況及生活環境中的某些動態變化,對發病原因的回歸性考察,偏重於宏觀的、功能的、綜合的、定性的研究。西醫學的病因涉及疾病發生的外界因素、機體內部因素、自然環境及社會心理因素等多個方面,其中外界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和營養性因素等;內在因素包括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先天性因素和年齡、性別、種族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如季節、氣候、大氣、土壤和水等生態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經濟情況、社會文化變遷、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或行為、社會性災害、社會心理狀態等,另外還涉及醫源性疾病。其對病因的認識主要依賴於多種檢測的結果,偏重於微觀的、形態的、分析的、定量的研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