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赭培氣湯出自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膈食方中, 主治中氣不旺, 胃氣不能下降, 而乘虛上幹, 致痰涎並隨逆氣上並, 以壅塞賁門, 而生噎膈反胃者。 方藥由潞黨參六錢、天門冬四錢、生赭石八錢(軋細)、清半夏三錢、淡蓯蓉四錢、知母五錢、當歸身三錢、柿餅霜五錢組成。 加減為:若服數劑無大效, 當系賁門有瘀血, 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錢。
張錫純解析此方說:“治此證(膈食), 當以大補中氣為主, 方中之人參是也。 以降逆安沖為佐, 以清痰理氣為使, 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 又慮人參性熱, 半夏性燥, 故又加知母、天冬、當歸、柿霜,
臨證驗案
王某, 男, 61歲, 2012年10月12日初診。
主因“胸骨後堵悶不舒伴疼痛3個月”來診。 患者3月前感覺胸骨後不舒, 臥位及食後明顯, 後自覺進食饅頭類硬食後覺堵悶明顯, 自服胃藥, 療效不佳, 後慕名來診。 現症:胸骨後堵悶不舒, 進食後明顯, 偶有食吐現象, 便不爽, 舌淡暗, 苔白稍膩, 脈弦細。 查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氏(Barrett)食管待查。
辨證:氣虛血瘀、胃氣上逆。
治法:補氣化瘀、和胃降逆。
處方:清半夏10克, 薤白10克, 瓜蔞15克, 黨參20克, 麥冬10克, 代赭石20克, 厚樸10克, 肉蓯蓉10克, 當歸10克, 旋覆花10克, 莪術10克, 桃仁10克, 川芎10克, 砂仁6克, 7劑, 水煎600毫升, 分早、中、晚3次溫服, 日1劑。
二診(2012年10月19日):藥後諸症減輕, 偶有呃逆, 上方加枳殼15克, 又取7劑。
三診(2012年10月26日):諸症已不明顯, 為鞏固療效, 上方加香附10克, 又取14劑。
之後患者又間斷服藥1月, 上方稍作加減, 沒做太大變動。 3月後複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 患者又服2周中藥鞏固療效。
按:患者臥位及進食後堵悶明顯, 與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引起食道黏膜水腫有關, 又加之懷疑為Barrett食管。 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曾建議患者去上一級醫院明確診斷, 未應。 依據患者舌脈症, 可辨證為氣虛血瘀、胃氣上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