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李斯熾風濕性心臟病醫案

李××, 男, 32歲。 1972年8月4日初診。 自訴15歲即開始患心臟病, 一直心累心跳。 近來心累加重, 短氣乏力, 心中慌亂, 咳痰不利, 痰中帶血, 胸部疼痛, 午後微有潮熱, 腹內脹氣, 小便短少, 面目及肢體浮腫。 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並閉鎖不全、心房纖顫、慢性心力衰竭。 舌質暗淡, 上有白苔, 嘴唇青紫, 脈象結代, 良久始得一至。 此氣陰兩虛, 肝鬱脾滯之證。 先予育陰為主, 補氣次之, 佐以疏肝運脾之品。

處方:玉竹12克, 太子參9克, 石斛12克, 柏子仁12克, 薤白9克, 麥冬9克, 火麻仁15克, 桑寄生12克, 丹參9克, 知母9克, 女貞子12克, 刺蒺藜9克, 厚樸9克,

甘草3克。

上方加減服10劑後, 心中慌亂大減, 咳嗽轉輕, 痰中已不帶血, 精神稍好, 已能稍事步行, 陰分有來複之象, 陽氣尚不宣通, 用心陰心陽兩補之法, 炙甘草東加減:麥冬9克, 生地12克, 火麻仁12克, 阿膠9克, 桂枝6克, 生薑2片, 黨參9克, 大棗3枚, 厚樸9克, 白芍9克, 丹參9克, 炙甘草3克。

7劑服後, 心悸症狀明顯減輕, 食量增加, 精神好轉, 浮腫減退。 昨因飲食不慎, 使腹內更脹, 尿更黃, 舌苔黃膩, 面目浮腫加劇, 此為濕熱內聚之象, 上方去阿膠、生地, 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陳、枯黃芩。 4劑服後, 黃膩苔已退, 精神頓覺爽快, 腹脹臧輕, 小便增多, 水腫亦減, 仍本二診時的方意:炙甘草9克, 桂枝6克, 黨參9克, 阿膠12克, 麥冬9克, 生地9克, 白芍12克, 火麻仁12克, 丹參9克, 厚樸9克, 茯神9克, 生薑2片。 服16劑後,

諸症大減, 心悸基本停止, 水腫消退, 食欲正常, 二便通利, 精神健旺, 午後已無潮熱之象, 能正常活動, 於12月開始上班, 半年後隨訪, 情況尚好, 有時過於勞累, 即有心累現象, 腹內仍有脹氣感, 脈象較前有力, 但時高時低, 有時仍有間歇, 囑其經常服前方以鞏固之。

按:本例咳嗽不利, 午後潮熱, 為陰虛症狀。 咳痰帶血, 是陰虛 、火旺之症。 短氣乏力, 腹內脹氣為陽虛症狀。 陽不化水則小便黃少, 面目肢體浮腫。 胸中陽氣不宣, 則發為胸痛, 心累心悸心慌, 應屬氣陰兩虛。 故先擬育陰清熱, 補氣通陽為治, 在陰分漸複, 虛熱漸退的情況下, 又改用陰陽平補之法。 《傷寒論》曰:“脈結代, 心動悸, 炙甘草湯主之。 ”故用炙甘草東加減緩緩調理, 其間曾出現濕熱內聚之象,

故去阿膠、生地等滋膩藥, 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陳、枯芩以解之。 本例雖未徹底治癒, 但已找到下條治療的途徑, 以供研究參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