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某, 男, 55歲, 於2016年8月29日初診。
主訴:咳嗽1周。 病史:1周前受涼後咳嗽, 伴咯黃痰量多, 氣短胸悶, 自感寒熱陣作, 咽痛癢, 畏風寒, 有汗出, 納差, 口黏膩, 大便不成形, 呈噴射狀, 日1~2次, 自感灼熱, 小便調。 舌暗淡, 舌體胖大, 苔灰黃膩, 脈沉滑。 曾自行艾灸、刮痧未效。 既往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 長期晨起關節僵硬。
辨證治則方藥:少陽樞機不利, 痰飲鬱熱內伏, 太陽表邪未解;治宜清痰化飲、疏風散寒;方選澤漆東加味。
方藥:澤漆30克, 法半夏15克, 黃芩15克, 白前15克, 紫菀15克, 桂枝15克, 蒼術15克, 生麻黃6克, 杏仁10克, 薏苡仁30克, 穿山龍30克, 甘草6克, 生薑3片,
二診(2016年9月1日):咳嗽、咯痰基本愈, 氣短胸悶、寒熱振作、咽痛癢均除, 大便轉溏, 無噴射狀及灼熱感, 轉方桂枝附子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按:初診時患者訴寒熱振作, 畏風寒, 有汗出等症狀, 辨為少陽太陽合病挾痰飲上泛, 本擬柴胡桂枝湯合半夏厚樸東加味。 細加辨析, 本次來診主要因於“咳嗽、痰多”, 依據劉渡舟先生“抓主證、用經方”原則, 選用了澤漆湯。 因有外感不解的表現, 複參入麻杏薏甘湯疏風解表化濕。
《金匱要略》言:“咳而脈浮者, 厚朴麻黃湯主之;脈沉者, 澤漆湯主治。 ”後人闡釋該方多從脈沉, 認為病機為痰飲內停, 然臨床報導不多。 對澤漆湯證背後隱藏的病機, 因條文簡單, 依據“以藥測證”的方法,
以下尚有兩點需說明:1.澤漆用量:當代擅用澤漆者, 首推著名中醫黃吉賡教授, 他曾對澤漆煎劑毒理做過深入研究, 認為本藥入湯劑比較安全, 常用30到60克, 甚至更大, 除個別有消化道反應外, 其他副作用罕見。 2.原方用紫參, 有認為屬紫菀誤寫, 有認為是石見穿, 後者主要有清熱活血散結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