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病例談辨證論治思路

什麼是辨證論治?好像很含蓄, 天天看病, 天天碰到, 但又非一言可定。 從病例談談辨證論治的思路, 可能會清晰一些。

女性病人, 31歲, 身體還算勻稱。 說起自己的病, 滔滔不絕, 有痛經, 白帶多、異味重, 有口腔潰瘍, 面部有痤瘡, 還有頸椎病, 時或出蕁麻疹。 初聽, 雜亂無章, 不知道她來看什麼病的。 待她說完, 餘問:您今天來看病, 什麼是最痛苦的?想讓醫生解決什麼問題?她說:當前口腔潰瘍、面部痤瘡最痛苦, 是否先給我解決這兩個痛苦?餘曰:可以。

觀其面部, 額與面頰滿布痤瘡, 有大有小, 大如綠豆, 小如米粒, 色紫。 望其舌,

舌質紅赤、苔黃膩;切其脈, 脈象浮滑, 帶有緊象。 問其二便, 雲:大便一天一次, 不成形, 有點黏膩;小便略黃赤。 飲食與睡眠均可, 別無異常。

對於這樣一位病人, 如何辨證論治呢?是這樣考慮的。

這位病人, 如果到西醫內科醫生那裡看, 醫生會說:痛經應當到婦科那裡看;口腔潰瘍應到口腔科那裡看;頸椎病應到骨傷科那裡看;至於痤瘡與蕁麻疹可以到皮膚科那裡看。 聽起來, 好像這位女性病人, 中醫內科不能治, 或者就不應該接診這樣病人。

對於病人所說的幾種病症, 從中醫辨證論治角度, 是否有內在聯繫呢?中醫認為, 人是一個整體, 全身的內外表裡, 是由經絡、血管、淋巴、神經等貫通著的, 因此, 有了病也是會互相影響的。 從症狀與脈象、舌象分析,

這位病人是濕熱體質。 我們知道濕熱的根源是陽明與太陰兩經, 及其臟腑脾與胃, 濕在脾, 熱在胃, 而面部與口腔都與陽明經有關。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 交額中, 旁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而同氣的手陽明大腸經脈, “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 交人中。 ”由此可知, 胃腸道的濕熱可以上蒸於面與口腔。 這樣去分析, 其口腔潰瘍與面部痤瘡就不難理解了。 而濕熱對於蕁麻疹也是有一定關聯的, 濕熱下注也可引起痛經;而頸椎病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疾病其處理。

有了上面的理解, 我們完全可以在清熱利濕的原則下, 去一步一步地治療幾種病症。 濕熱致病, 很廣泛,

病種也很多, 但要分清上焦、中焦、下焦, 病的部位不明確, 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先說口腔潰瘍與面部痤瘡, 口腔與面部位於上焦, “上焦如羽, 非輕不舉”, 中醫治療上焦病, 多取植物的葉、花、枝, 輕清透表的作用較明顯;治療中焦的病, 多取植物的枝幹, 以利升降氣機;治療下焦的病, 多取植物的根與金石類藥物, 以滋補重鎮見長。 這位病人首選治療上焦病的方藥, 因此取輕清的枝葉為主, 但濕熱離不開腸胃, 所以也加一些清利腸胃的藥, 以《瘟疫安懷集》解毒化毒湯合封髓丹治之。 處方為:荊芥10克, 防風10克, 黃芩10克, 牛蒡子10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30克, 生大黃5克(後下), 黃柏8克, 砂仁8克, 敗醬草15克, 薏苡仁30克, 生甘草10克。

病人服藥12劑後, 面部痤瘡與口腔潰瘍,

均有明顯好轉, 白帶亦有所減少。 為什麼要加敗醬草、薏苡仁呢?如果再加一味炮附子, 那就是薏苡附子敗醬散了,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方, 出自《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篇, 所以用薏苡仁、敗醬草, 目的在於“化膿為水”, 使其毒從水道而出。 筆者認為, 薏苡附子敗醬散所治病症的部位在下焦, 從藥性分析, 不能把這個方子僅僅限於瘡癰、腸癰等外科疾患, 而凡下焦濕熱所致之疾患, 都可以用之, 這就是“異病同治”的思路。

待面部痤瘡與口腔潰瘍明顯好轉之後, 再來治療痛經不遲。 這位女性的痛經與肝鬱血滯有關。 因為她第一次來看病的時候, 脈帶有緊象, “緊言其力弦言象”, 說明緊脈較弦脈有力, 是肝氣郁而不舒的表現。

從經方的角度來思考, 哪一個方子治療肝鬱痛經最好呢?這裡有三個方子供選擇, 一是當歸芍藥散, 一是桂枝茯苓丸, 還有一個是大溫經湯。 這三個方子的區別在於:當歸芍藥散是養血活瘀, 佐以健脾利濕的方子;而桂枝茯苓丸是以活血化瘀為主的方子;而大溫經湯則是溫經化瘀散寒的方子, 但它也有清熱散瘀的作用。 從這三個方子的功效看, 用排他法, 首先大溫經湯是不合適的;桂枝茯苓丸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的, 健脾利濕的僅有一味茯苓, 也不大合適;只有當歸芍藥散了, 當歸、芍藥、川芎三味, 具有養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另三味白術健脾, 茯苓利濕, 澤瀉滲濕。 既走肝經, 又走脾經;既走血分, 又走氣分。 所以筆者就選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痛經, 處方:岷當歸10克,赤芍15克,川芎6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加入少量的三棱、莪術,以及敗醬草、薏苡仁,還加了止痛效果比較好的九香蟲,調和諸藥的生甘草,這個方子在經期前7天開始服用,服後痛經明顯減輕,下次月經期前可以服用。如此服用三個週期,痛經基本消失了。

從這個病例可以看出,中醫治病首先要辨證論治,把證搞清楚了,然後分清輕重緩急,標本先後,“抽絲剝繭”,就可以分步將疾病治好。

處方:岷當歸10克,赤芍15克,川芎6克,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加入少量的三棱、莪術,以及敗醬草、薏苡仁,還加了止痛效果比較好的九香蟲,調和諸藥的生甘草,這個方子在經期前7天開始服用,服後痛經明顯減輕,下次月經期前可以服用。如此服用三個週期,痛經基本消失了。

從這個病例可以看出,中醫治病首先要辨證論治,把證搞清楚了,然後分清輕重緩急,標本先後,“抽絲剝繭”,就可以分步將疾病治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