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砭石療法的經絡原理

(一)經絡的發現

中醫的五大醫術砭、針、灸、藥和導引按蹺的近一萬年的實踐, 導致了經絡的發現。 而經絡的發現又大大促進了五大醫術的發展。

經絡體系繁雜, 只有借助文字才能流傳。 最早的經絡著作是《馬王堆帛書》, 其中包括《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和《導引圖》等。 《帛書》首次給出了人體上的十一條經脈, 包括它們的名稱、部位與相關的疾病。 “灸、導引和砭石等治療方法是在針具發明之前的經脈治療方法, 在這個階段並不強調穴位的重要性, 只要循經即可。 ”專家還分析了《帛書》中兩種脈字--溫和眽--都包含目,

提出可見經絡現象對經絡發現的重要性。 專家認為, 中醫砭、針、灸三種經絡療法, 從東漢起砭已失傳, 針居首位, 灸居從屬地位。 而在遠古, 針未出現, 砭首先出現, 然後演化出灸。 在砭術逐漸式微, 針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前, 灸術曾有過一個躍居首位的階段。 這一階段對經絡的發現至關重要。 《帛書》中的兩部《脈灸經》都未用《脈砭經》 或《脈針經》的名稱, 說明當時灸術鼎盛。 而“溫”字(脈字)表示皿中注人熱水(實為陶制水砭), 放在病人身體上, 有時用目可見病人身體上出現線條, 稱之為脈(濡)。 此時陶制水砭溫法已被看做灸術。

《黃帝內經》的成書使中醫經絡和腧穴理論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說:“餘欲勿使被毒藥,

無用砭石,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營其逆順出人之會”。 宣告中醫經絡療法的後起之秀針術, 將代替砭石成為最重要的經絡療法。

(二)人體的經絡系統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 人體的經絡系統包括經脈和絡脈。 其中經脈又包括十二經脈和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以及奇經八脈。 絡脈包括十五絡脈、浮絡和孫絡。

在經絡療法中與臨床應用關係最密切的是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 合稱十四經。

(三)人體的腧穴

經絡內通臟腑, 外通體表。 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注於體表的部位。 分為十四經穴, 經外奇穴和阿是穴。

(四)十四經相關的病症

1.手太陰肺經,

氣喘、咳嗽、咽腫、胸脹、肩背疼痛。

2.手陽明大腸經:鼻衄、牙痛、咽腫、腹痛、泄瀉。

3.足陽明胃經: 腹脹、胃痛、嘔吐、水腫、口限歪斜、胸腹疼痛。

4.足太陰脾經:胃痛、腹痛、嘔吐、便漕、黃疽、舌強、身體怠倦。

5.手少陰心經:心悸、脅痛、失眠、盜汗、咽幹, 手心發熱。

6.手太陽小腸經, 耳聾、目黃、咽痛、發熱、腹脹、尿頻。

7.足太陽膀胱經:頭痛、鼻衄、目痛、腰痛、尿遣、神志病。

8.足少陰腎經:陽瘦、遺精、月經不調、舌幹、咽腫、氣喘、腰痛、下肢無力。

9. 手厥陰心包經: 心悸、心痛、胸悶、面赤、神志不清。

10. 手少陽三焦經:耳鳴、目痛、頰腫、咽痛、腹脹、水腫、小便不利。

11. 足少陽膽經: 頭痛、目眩、口苦、頜痛、胸悶、脅痛。

12. 足厥陰肝經, 頭痛、目眩、咽幹、嘔吐、胸清、腰痛、小便不利, 神志不清。

13. 任脈: 月經不調、帶下、茹氣、遺尿、胃痛、腹痛。

14. 督脈,

頭痛、腰痛、背痛、熱病、神志不清。

應用砭石循經作感、壓、滾、擦、劃、刮、溫等法可對經脈相應的臟腑進行調理, 對經脈相關的病症作預防、治療或輔助治療。

應用砭石按穴作感、壓、擦、刺、叩、刮、扭、振、拔、溫等法可對腧穴相應的臟腑進行調理, 對腧穴相關的病症作預防, 治療或輔助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