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是肌肉體積縮小的疾病, 也是一種極易產生併發症的疾病。 這是由於肌萎縮患者長期臥床, 易併發肺炎、褥瘡等, 威脅著患者的生命。 治療肌肉萎縮應從病因入手, 那肌肉萎縮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
肌肉萎縮症是一種基因缺損的疾病, 可以引起全身性的病變, 白血病,晚期癌腫,另外也可因某些神性疾病引起,婦女停經後也可引起個別人的肌肉萎縮症。 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
神經原性肌萎縮常見的原因為廢用、營養障礙、缺血和中毒。 前角病變、神經根、神經叢、周圍神經的病變等均可引起神經興奮衝動的傳導障礙,
當下運動神經元任何部位損害後, 其末梢部位釋放的乙醯膽鹼減少, 交感神經營養作用減弱也是肌肉萎縮的發病原因。 肌原性肌萎縮是由肌肉本身疾病, 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因素, 如肩帶或面肩肱型的肌營養不良患者, 通過形態學檢查證實為脊髓型肌萎縮。
受傷後臥床, 因為不運動或很少運動, 導致肌肉很少收縮, 則退化等都可導致肌肉萎縮。 另外, 營養攝入不足或營養結構不平衡導致機體蛋白供應不足, 也是肌肉萎縮的發病原因。 根據中醫理論, 肌肉萎縮的發生, 大多是脾腎虧虛或中氣不足所致。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化生之源, 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 且脾主肌肉, 脾胃虛弱, 則氣血生化不足, 肌肉無以營養而發病;腎為先天之本, 主藏精、主骨生髓, 先天稟賦不足, 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 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肝藏血, 主筋, 主一身運動, 且“肝腎同源”。 因此, 我們主張:脾、腎、肝虧虛是本證發生的根本所在。
以上內容主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肌肉萎縮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提醒大家在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 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
肌肉萎縮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