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泡性角結膜炎的疾病查詢

病因

皰性角結膜炎的發生, 新的觀點多認為是一種感染免疫機制, 由多種微生物蛋白質, 如細菌中的結核菌素、金黃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體或寄生蟲蛋白質引起的非特異性遲髮型變態反應, 有實驗研究提示皰性眼炎是一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型抗原的超敏反應。 當微生物蛋白等抗原進入機體後, 產生抗體使T細胞致敏並使其增殖, 使機體處於過敏狀態, 及致敏的淋巴細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時, 致敏淋巴細胞一方面直接殺傷帶有抗原的細胞, 同時釋放各種淋巴因數, 引起局部反應,

形成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等組成的皰疹, 即皰疹是由炎症細胞和血管組成的上皮下炎症小結, 偶可自行消退, 但通常壞死, 形成淺潰瘍, 預後角膜留有瘢痕。 實驗和組織病理學觀察證實本病具有免疫介導發病的特徵, 也有研究證實其發生與眼表類固醇激素受體的啟動有關。

本病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少年, 特別是營養不良和過敏素質者。 不良的衛生習慣、陰暗潮濕的居住環境對本病的誘發也有關係。 維生素缺乏、葡萄球菌瞼緣炎和急性細菌性結膜炎等, 均可能作為觸發機制導致這種疾病的發生。 在發達國家, 結核桿菌已取代葡萄球菌和蠕蟲感染成為皰性眼炎的第一因素。

患者常伴發眼瞼、頰部、耳鼻及身體其他部位濕疹、淋巴結核、骨結核等。

臨床表現

皰性角結膜炎僅有異物感或灼熱感, 如侵及角膜則有嚴重的畏光、流淚、刺痛和瞼痙攣等症狀。

1.皰性結膜炎

發生在球結膜的結節呈灰紅色, 直徑約1~4mm, 結節周圍限局性結膜充血。 結節易破潰, 頂端形成潰瘍。 隨後上皮細胞由邊緣向內生長, 1周左右潰瘍癒合, 一般不留瘢痕。 在較嚴重的病例, 有時形成較大的潰瘍, 病變可深及淺層鞏膜, 癒合後遺留瘢痕。 少數在瞼結膜或瞼緣部出現泡性潰瘍, 常見於維生素A缺乏者。

2.皰性角結膜炎

結節位於角膜緣, 表現為灰白色圓形浸潤小結節疹, 其周圍有局限性充血, 邊界清楚, 數日皰疹上皮剝脫, 易形成潰瘍,

10天左右治癒, 癒合後角膜遺留不透明瘢痕, 使角膜緣不整齊。 多數有反復發作, 故多見到角膜近周邊部有多發的圓形薄翳, 有時在角膜緣及其附近球結膜上出現多數粟粒樣細小結節, 沿角膜緣排列, 稱粟粒性皰性角結膜炎。 這些結節可不經破潰即消失, 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潰瘍。 患者症狀輕重不一, 有畏光、流淚、癢感和磨痛, 無分泌物, 繼發細菌感染者可有膿性分泌物。

3.皰性角膜炎及束狀角膜炎

皰性角膜炎可能從邊緣性潰瘍起始, 這些邊緣性潰瘍與卡他性潰瘍不同, 即在潰瘍與角鞏膜緣之間無透明空間, 其潰瘍的軸線常與角膜的周邊垂直而不是平行狀, 這種邊緣潰瘍可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但也可能呈束狀向中央蔓延,

呈現非常典型的束狀角膜炎, 當潰瘍的中央區處於活動狀態時, 周邊可能已癒合, 通過灰白色浸潤向角膜中心方向發展, 血管從周邊部向中央方向與潰瘍隨行, 愈後在角膜上形成瘢痕, 呈三角形, 基底在角膜緣。 眼部刺激症狀較重, 有畏光、流淚、疼痛和眼瞼痙攣, 病程在10天至2周。

檢查

1.體格檢查

注意檢查球結膜和角膜有無典型皰疹。

2.輔助檢查

(1)裂隙燈檢查

觀察病變範圍及角膜損傷情況。

(2)結核菌素試驗

排除結核感染。

(3)細菌培養

恰當進行結膜囊細菌培養。

診斷

1.多發生于女性兒童和青少年。

2.結膜、角結膜緣或角膜有典型皰疹出現。 角膜也可有典型的束狀浸潤。 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刺激症狀。

3.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泡性角結膜炎食療方

1、菊花龍井茶

菊花10克, 龍井茶3克, 用開水沖泡飲用。 有疏風熱、清頭目的功效。 適用於高血壓, 肝火頭痛, 眼結膜炎等症。

2、治肝火頭痛、眼結膜炎

海帶20克, 草決明30克, 水煎, 吃海帶飲湯。 每日2次。

3、苦瓜瘦肉湯

鮮苦瓜200克左右, 去瓤切塊, 豬瘦肉100克, 切片。 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煮湯。 煮熟後加適量食鹽調味食用。 有清熱解暑, 明目去毒作用。 適用於暑熱煩渴。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泡性角結膜炎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泡性角結膜炎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此類疾病食療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介紹的有關泡性角結膜炎的食療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